糖让人类幸福了很长时间,到近代,糖的负面作用终于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1500年前,在波斯的城市里出现了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糖的食物,尽管最早的发明者已被人忘记了,但糖这种物质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当时,对许多人来讲,这是难以触及的奢侈物。不久,糖开始向西方进军,欧洲的贵族们万分惊讶地接纳了这一美味,一时间,人们将糖与金子相提并论,厨艺大师们对大部分的菜肴都通过加糖来予以完美,人们简直陶醉在糖的甜味中。尽管吃多了甜味菜肴让很多人的牙齿成排成排地掉落,但对糖的青睐依然如故。可笑的是,有一段时间,龋齿竟成为地位和身价的象征,无力消费糖的人会断然用染色剂将牙弄黑,人们对糖的激情远胜过了理智。
糖是保持正常脑运行的理想“推进剂”,倘若血糖太低,严重时人会失去知觉,其他器官也会停止运行,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危象,大脑会发出警报:身体颤抖、极端虚弱、伴有饥饿感。反之,和甜的营养物质接触,会使大脑兴奋并分泌出被称为“幸福激素”的多巴胺,人会觉得很舒服。从基因角度来讲,人也是为甜食编好程序的:人的舌头上有专门的受体,它们在和糖接触时会起“享受反应”。母乳含糖也是有道理的,它不仅向婴儿提供了宝贵的卡量(热含量),而且从一开始就为“甜和享受相联”而创造了条件。
大自然在巩固人的“糖程序”时也在起作用,甜味在野生植物中是一种宝贵的方向性指示,只要是甜的,几乎永远是无毒、含有热量的。甜味在人的大脑中扎根有多深?心理学家所作的实验结果令人惊讶:相爱不久的恋人,当他们感情高涨时品尝食物,往往觉得中性食物也是甜的。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人常在缺卡量和少糖的环境中奋斗。为了不至于饿死,人发明了所谓的“糖异生作用”(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过程)。
糖让人类幸福了很长时间,到近代,糖的负面作用终于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一位营养学家这样总结:“获得糖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可到头来却为人类换来了一个问题。人体总在不断建立新的仓库,碰到巧克力和大蛋糕便兴致勃勃地相迎;据一份较新的研究报道,全球有20多亿人的体重超标,将近7亿人被确认为肥胖症患者。对人体供糖过多不仅牵涉到血糖问题,目前,糖的批评者和捍卫者正用研究和“反研究”展开剧烈争论:糖是否也参与了癌症、(非发炎性)关节病、风湿病和痛风的形成。
我们还应感谢从积极方面提出糖摄入建议的人们:经常用新鲜水果代替糖的直接摄入是一种途径,优点在于,通过所含的纤维,在消化过程中进入血液的果糖相应较少,比工业生产的、很快消化的甜品强多了。有研究表明,每天若能进食七样“小个子”水果对健康很有好处。还有人提出可以试试天然食物如槭糖浆或蜂蜜,两者都是很有价值的营养补充物,除糖分外,尚含有矿物质和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