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梨园”位于豫园商城内和丰楼四楼。一扇黑灰色的玻璃大门,隐匿于文昌路上的一众小店之间,毗邻于人间烟火缭绕的小吃广场,若不是刻意寻来,很容易便错过了。推门而入,拾级而上,顺着小径的指引一路向前,绕过豁然开朗之处,是融入现代美学的传统艺术空间,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台上的传统戏曲,窗外青瓦飞檐的复古建筑随时都可能成为一场戏的背景。
图说:海上梨园 官方图
昨晚在“海上梨园”进行的第十五期市民文化客厅,响应首届“上海夜生活节”,第一次尝试在夜间举行,现场扑鼻而来的白兰花香立刻唤醒了独属上海的夏天回忆。海派作家马尚龙说:“以前家里没有空调,弄堂里有风,一条弄堂里的人都出来乘风凉了,老人有老人的话题,小孩有小孩子的游戏,年轻人讨论来讨论去,那是一种众乐乐的味道。”周日的雨夜,大家聚在一起喝绿豆汤、裹香囊,品味夜色里的上海老味道,又何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众乐乐。
图说:昨天的市民文化客厅一起品味夜色里的上海老味道 官方图
历史的转角
环顾“海上梨园”,近千平方米的空中庭院原是俯瞰豫园的一处戏台。1559年,上海人潘恩已卸职左都御史,告老赋闲在家。其子潘允端在江畔菜地之间,为父亲筑起一座豫园以怡情养性。潘家人未曾想到,这几十亩江南园林所在之地,从此演变成为上海人的精神故乡。豫园股份品牌部工作人员靳松带记者来到露台,如今的俯瞰与远眺之所见,自然早已迥然不同于400年前的场景,“这个拐角处,有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历史的转角’。”露台的左手边,是上海老城厢700年的熙熙攘攘灯火璀璨,右手边,是豫园400余年的风云流转。越过眼前的飞檐斗拱,便是连成一片的红砖瓦,那是正等待城市更新的百年旧屋,再望向更远处,升腾而起的就是陆家嘴林立的高楼,霓虹闪烁,上海中心的身影若隐若现于蒙蒙雨雾中。
古典与现代在此交融衔接,在这个转角处,一眼望尽上海的历史,城市脉络也在此延展而去。
图说:在历史的转角,一眼望尽上海的历史 官方图
若从露台探出头去,正可见一棵百年银杏在细雨中摇曳着新鲜的绿色,靳松透露,出了东面世人皆知的园林,这可是西面的豫园商城内唯一的一棵树。
图说:正可见一棵百年银杏在细雨中摇曳着新鲜的绿色 记者 徐翌晟 摄
现代的滋味
窗外是景,窗内亦如是,只见亭台楼阁、红木桌椅、布幔轻垂,传统水墨江南美学设计,把浸入式舞台呈现的传统建筑与餐饮观演区自然结合,实现了风雅赏乐的奇妙意境。对酒饮茶,品茗玩香,书法刺绣,美味佳肴,听一曲穿越古今,一场优雅而绝妙的文化生活体验在昨晚上演。
老城隍庙梨膏露、松鹤楼绿豆汤、绿波廊精致小点、南翔小笼馒头……“市民文化客厅”现场摆放的招牌美味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梨膏露是豫园的网红产品,甄选金银花、茯苓、甘草等7种草本,同时凝萃将近60%的梨汁,才有如今的味道。夏天消暑的最佳特饮之一,就是绿豆汤了。松鹤楼的绿豆汤远近闻名,现场呈上的苏式绿豆汤里,调入了红绿丝蜜枣、百合、糖金桔、冬瓜糖、葡萄干,口感更加丰富。台上嘉宾笑称:“从来没吃过这么豪华的绿豆汤。”
图说:精致的南翔小笼馒头 官方图
据介绍,“海上梨园”面向公众开放,是市民的文化客厅,若有兴致上来“历史的转角”处拍照,有大概率会惊喜地遇见一幕百转千回的昆曲演出。
豫园地区不仅是上海城市文化之根,也是商业气息浓郁之地,老庙、亚一、南翔馒头店、童涵春堂等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名店在这里诞生,夜幕下的豫园,一个个老字号品牌,闪耀着自己独特的光芒。有趣的是,老字号因为今年的疫情也顺势而变,传统的小笼包有了 “升级版”。在“海上梨园”举行的“市民文化客厅”中,记者品尝到了南翔小笼推出的湖北小龙虾制作而成的小笼包。和传统鲜肉小笼包相比,口感有了层次。除此之外,绿波廊、上海老饭店、老桐椿、松鹤楼面馆,相继推出了由湖北小龙虾制作的菜品。
如今,豫园还汇聚了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年轻力量,正式启动升级改造,积极引入了杏花楼、大壶春、松鹤楼等海派老字号和江南老字号,并联合故宫等知名文化IP,打造别具一格的商圈文化活动。豫园商城升级改造,古戏台焕发新魅力,现在的豫园不仅是上海人接待全球朋友的文化会客厅,更被打造成了年轻人体验国潮、拥抱文化复兴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