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首家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服务中心正式运营(资料图) 首席记者 刘歆/摄
邵宁/文
幸福是什么?
对杨浦区殷行街道的残疾人老殷来说,幸福,就是每天开着代步车进入民星路上的睦邻小厨,吃上热气腾腾、菜品丰富的午餐和晚餐。虽然可以“开车”入内的老年助餐点独此一家,但上海在各个社区都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老年助餐场所已达1020个,每天供餐量超过10万客。
对家住虹口区新市北路1390弄3号的袁根林来说,幸福,就是停工两月的加装电梯工程又复工了!江湾镇街道的这台电梯,也是全市首个复工的加梯项目。现在,工程马上竣工了,袁根林可以乘着电梯上上下下了,楼里最高龄的98岁老人下楼也不用愁了。最近,江湾镇街道因疫情停工的另外4台电梯也已复工。
对住在金桥碧云国际社区的外籍居民Senait来说,幸福,就是在抗击疫情最艰难时期发现,上海已经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有4000多外籍居民的碧云社区,英、日、韩、俄等多种语种的防疫宣传以及口罩预约登记通知,送到每一个家庭,不同国籍的志愿者不辞辛劳地在小区服务、奔波。Senait在线上发起了“给中国写一封爱的信”活动,得到热烈响应……
像老殷、袁根林、Senait这样在社区“最后一公里”感受到幸福的上海人或新上海人,还有很多很多。上周,市委书记李强在长宁、闵行、青浦的老旧小区、国际社区和郊区农村调研基层社区建设时说,居村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要更好激发社区活力、为基层减负增能,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天的社区,需要精细治理、精准服务。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借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赋能基层社区,可以事半功倍。总共66个街道层面的公务员,面对的近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疫情期间,最多同时有1159人居家隔离……浦东新区花木街道通过大数据“多跑路”,提高了治理效能,让社会治理由分散治理向整体治理转变。
在有些人眼里,社区事务不就是照顾老人、环境整治、邻里纠纷之类的一地鸡毛的事?其实不然,社区往往集中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需要敢担当、敢作为的精神。就拿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这个难题来说吧,老龄化社会需求大,但手续多、协商难,居民们望而却步,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成立了全市首个“电梯办”(加装电梯事务所),从街道层面为居民协调,几年来,已有17栋楼加装电梯成功。
社区面对的是广大百姓,而群众是社区真正的主人。社区治理,应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上海的社区,有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有小区党支部、业委会,还有社区志愿团队、公益达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社区这“最后一公里”奉献,同样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应当成为上海社区治理的共识。
无论是脚不沾地的上班族,还是悠然自得的银发一族,抑或是书包沉重的读书娃,社区都应该是他们温馨的家园。无论是“有年代感”的老旧小区,还是普通商品房小区,抑或是高大上的国际社区,社区都应当是安全的、便利的、友善的、和谐的,最重要的,是充满爱和活力。
全力以赴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建设好,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安心、舒心、暖心。这个美好愿景,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