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好像还有点蹭文艺味的意思,觉得这是一部名著应该读一读,其实很难懂,坚持读下来也只能是不求甚解。尤其是某章节中有这么一段话,“曾经有一次,在我的屋檐下面同时有二十五到三十个人,不但有他们的灵魂,而且还有他们的躯壳,然而在分手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原来彼此靠得那么近。”难道人的灵魂和躯壳是可以分开的么?随着年岁增长,有了生活阅历,似乎也有几分参透人生,方才体会到一群人在一起并不难,但一群灵魂在一起真的是很难。
能够使灵魂产生共振的,便是有缘;便是知音,说得玄乎点或许是前世就神交过的人。锦衣玉食的大观园里,林黛玉百转千回,不就是为觅求一个懂她的知音么?“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这是紫鹃与黛玉的对话,不也是曹公自己的喟叹?也有作家这样诠释缘分: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样的遇见难道仅仅是爱情?其实能与之心灵和精神交流的朋友也是需要这般“刚巧赶上了”的缘分。
有一次听朋友建伟谈起他与妻子的相处:“夫妻之间总归要说话的吧,但不知怎么,一说事,她就理解偏了,对话总不在一个频率上。同一个屋檐下,不说话尴尬,说了又后悔,久之,除了生活上的交流,基本不谈‘问题’类的话题。”建伟的话,令人诧异,在我们眼里,他们是一对出双入对的恩爱夫妻,表象上看,他们不孤单,没想到其实内心也都是孤独的。但建伟心态不错,说:“好在家事上我们还算默契,既做不成灵魂伴侣,那就做一对柴米夫妻吧,样样称心哪有介好的事情。”不得不说,建伟是一个理解孤独的人,他明白,过日子终究是一种相互陪伴,需要的是在认清了一方终归无法理解另一方的基础上,依旧愿意共度此生的那份妥协。
而今再来读梭罗的这段文字,窃以为看似热闹的场面,却折射出一颗孤独的心灵。书中描述他在森林中的小屋统共只有三把椅子,孤独的时候用一把,结交朋友的时候用两把,交际的时候用三把。但那天他的屋子里来了那么多的人,椅子显然是不够的,地方也是狭窄的,大家都站立着。“一个小小的房子竟能容得下这么多伟大的男性和女性,这是令人吃惊的。” 由此便不难理解,梭罗为什么会激情澎湃,这个屋子里的人“不但有他们的灵魂,而且还有他们的躯壳。”一个长期孤独的人,突然意识到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是多么难得而又激动人心的事情。
读懂了孤独,便不再哀叹,就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样,看不见的孤独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亦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有幸运奖,那便是茫茫人海中,不早不晚,刚巧赶上了那个懂你的人,那个与你心灵有共振的人,一定要倍加珍惜。因为有共振,你的灵魂便有了歇息的驿站,因为有人懂你,一路走来,内心便不会感到那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