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文化基因里传承的都是江南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上,最大的区别是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

食尚清淡,怎可少得了馒头-LMLPHP

小时候,我傻傻搞不清什么是包子、什么是馒头,因为一年里也吃不了几次,偶尔当早饭吃一次肉馅儿的或者菜馅儿的馒头,也不觉得怪样。到了上大学那会儿,食堂要照顾到天南地北的学生,因此总有几个窗口是专门卖面食的。我也会跟着同学去这些窗口排队,吃一次馒头或者面条,渐渐搞明白,馒头和包子的区别了,一般有馅的那种叫包子,例如肉包子、菜包子、豆沙包子,反之,没有馅儿的就是馒头。如今,经过改良创新,市面上出现了杂粮馒头、南瓜馒头、紫薯馒头、香芋馒头等品种。当然,也有紫薯、奶黄各种馅儿的包子。

我毕业后曾在超市工作过,第一次看到高庄馒头。高庄馒头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高庄镇的传统名点,后来,因为高庄镇的一家高庄馒头店做的馒头香软可口,口口相传,声名鹊起,逐渐演变成一道有名的面食。当然,蒸馒头也有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高庄馒头比普通馒头要高一点、大一点,摸起来也更结实一点。这个馒头价格不贵,在超市里卖得很好。我出于好奇,买过一包回家品尝,可是,两个馒头蒸了吃、吃了蒸,三天没吃完,最后还扔了一小坨。原因一是味道寡淡,寡淡到一点甜味都没有,单纯到可以闻到老碱的味道;二是口感极干,和江南的糯米反差极大。许是我长期食用粳米,喉咙对这馒头难以适应。在我的头脑里,则对馒头留下了刻板印象,直到现在,我也很少吃馒头。

多年之后,我有机会负责食堂工作,常常在食堂里观察早餐的哪些品种更受欢迎,一方面是工作使然,便于调整方案;另一方面是好奇心使然,我一直在思考南北文化的差异,饮食习惯必然是其中的一个基因,然而经过推理演绎,能否得出一些共性的观点呢?单看早饭,可能有些牵强,但是说句实话,仅对喜欢吃馒头和喜欢吃包子的人进行观察,还真看出他的个体秉性、内涵以及生活习惯、文化取向。比如,喜欢吃生煎和肉包子的人,大多是年轻人和男性。生煎简单说就是肉包子的升级版,但更为油腻。它是肉与面粉的完美融合、油和面粉的相互呼应。肉包子既有碳水化合物,又有蛋白质,还有一定的脂肪,从营养摄取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这年头,人们对油腻的东西总是比较克制,所以,常食生煎的人,一般是对美食有偏爱,也稍稍有点个性。而常吃馒头的人,一般以中年人或老年人和养身自律人群为主,且常常是与一碗清粥相配。我亲见一位同事,每天只吃一个馒头、一碗清粥,不配任何酱菜,着实寡淡。我在想,人为什么可以在如此寡淡的食物中找到每天坚持的理由呢?或许在他只是一种习惯,但是长此以往,便是一种自律、一种秉性的流露。全民的习惯,是不是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呢?

人淡如菊,心如止水,淡泊名利,粗茶淡饭。淡,是本味、本心、本原。食物,原本都是淡而无味的,是我们用不同的调味品和烹饪技巧,做出各种美食俘获人心。情,原本也是平淡的,是我们加之以友情、友善、关怀等,用不同的方式如谈情、说爱、调解、调和等制造出不同的“情节”来搅动平淡的生活。一个“淡”字,道尽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做人也应该像馒头那样,淡而实。

06-26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