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浮生六记》厅堂版演出照 官方图
新天地一号的老洋房里,着长衫的“林语堂”走出,仿佛画外音一般,讲起自己偶然翻阅的《浮生六记》,引导室外观众走进厅堂,在昆曲的世界里感受清代文人之雅趣。黄浦江边,昆曲净行名家吴双撑着一把油纸伞,以昆腔唱起了千年以前的诗词。这几日,在焕发新生的时尚地标里,千百年的文学作品跨过茫茫时空,与昆曲来了一场跨时代的对话。
行走着,唱诵着
这两出昆曲演出,一出来自表演艺术新天地的邀约剧目,一出来自吴双多地巡演的演出品牌。形式感十足,新鲜感十足。《浮生六记》原是苏州沧浪亭的文旅驻演项目,每周六上演,票价高达1580元,剧场版(又名风花雪月版)演至法国巴黎。这次在新天地上演的,是为新天地一号会所量身定制的厅堂版,也称布衣菜饭版,免费对公众预约开放。
图说:《浮生六记》厅堂版演出照 官方图
屏风一般的白墙连接两扇玻璃门,成了上场门和下场门。古朴的场地内有潺潺流水和江南园林景致,二楼的雕花走廊、台阶、青瓦白墙都成了颇具象征意味的舞美布景。移步换景间,沈复追忆着与芸娘共同生活的片段,悲欢离合,一眼万年,妙趣却又融于一箪食一瓢饮中。苏州布、苏州衣、苏州菜、苏州的馄饨担,撰为四折“布衣菜饭”,可谓芸娘所说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而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里上演的《唱着唱着几千年》,千年的唐宋诗词化入昆腔,《声声慢》《菩萨蛮》《相见欢》……长短相间,依字行腔,吴双照着《碎金词谱》还原出这些诗词当年的面貌。吴双和演奏家们隐匿于观众席中,缓步走向舞台,时而在乐池吟诵着柔情似水,时而在拉开的大幕中,伴着倾泻的月光和富有韵律的鼓点挥洒豪情万丈。
优雅着,年轻着
观看《浮生六记》的观众在候场时,会先被邀请至甜品台品尝一杯清甜的黄酒和几味苏式小点。艺术家吴思骏为剧目创作的《兔女郎樵雪系列之浮生六记》画作也置于显眼处,演出尾声,三位青年音乐家燕小侠、宋臣、金莉莉组成的“浮生乐队”现场演唱剧终曲《青衫》,用余音伴随着观众踏出这隔世的梦,融于闹市间。
图说:昆曲艺术与时尚地标擦出别样火花 官方图
1862时尚艺术中心为观众准备了一张手写的欢迎卡,每一位实名购票的观众,都会在座位上收到自己的专属卡片,“你回来了,真好”,寥寥数字,情意绵绵。现场的观众,有身着传统服饰、头戴簪花的年轻女性,更多的是带着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家长。散场时分,不少家长问身旁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以后打算追随上海昆剧团的大戏演出。还有家长想送孩子去学习古筝和琵琶。
尽管昆曲已有六百余年历史,在这样的鲜活演绎下,却始终洋溢着年轻。非遗文化昆曲与重建后的石库门以及老船厂相遇,传统与现代交错,千年文化精粹,直抵心底。
马上评 “声”入人心
“老祖宗的好东西”,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如何发扬,一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新世界里的新课题。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汉字风云会”“国学小名士”“诗书中华”等综艺,都是希望让那些古旧的东西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得到关注,得到欣赏。“老祖宗”嫁接“新土壤”,才能让新的文艺之花盛开。
所以,《浮生六记》走进了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如今又来到了上海摩登地标新天地。所以,千年唐诗宋词化成水磨调,伴着月光和鼓点,“声”入人心。借景,沉浸,跨界……种种尝试都是一次次探索。形式不同,语境不同,情绪不同,但不变的是个中精华。这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底气,经千年仍能引发共鸣。
生命力不止,在于文化艺术本身的美丽与魅力,而其终极表现便在于是否在每个“当代”都能拥有知音,尤其是年轻的知音。新与旧相融,并不是赶赶时髦,摆摆噱头。非遗文化昆曲与重建后的石库门以及老船厂相遇,如果这样的一场新旧碰撞能够引来一些孩子的兴趣和追捧,便是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