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原创歌剧《晨钟》彩排现场 均为记者 郭新洋 摄
“播火者把光明撒遍大地,丹柯的心化作晨钟;播火者把光明撒遍大地,启明的星,用他的闪烁呼唤阳光”……今晚,由上海歌剧院全新修改的原创歌剧《晨钟》于上海大剧院彩排,明晚正式演出。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之际,上海的各级党组织正在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歌剧《晨钟》用音乐戏剧的方式呈现建党历史、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让观众从艺术形象中感悟革命精神,在艺术滋养里感受时代英雄的信仰与力量。
增加李大钊女儿入戏 增添亲情
新版《晨钟》重点突出李大钊为民族探寻真理、在革命之路上为共产主义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以“寻道、行道、殉道”贯穿全剧,展现革命先驱者们的求索路途之艰难,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道路选择,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浴火涅槃”。编剧姚远增加了不少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线,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角,使得全剧在讴歌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先驱”的英雄式人物同时,亦通过妻子纫兰与女儿星华的角色丰满了感情线,展现了李大钊作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柔情。
新版剧本还重新刻画了宇剑与琴君的爱情线,明晰了这对年轻人的爱情在烽火艰险中愈加闪亮的感情脉络,不仅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代代传承,也让这个革命故事带上亲情、爱情的柔情色彩,引人入胜。新版《晨钟》还重点增加了为尾声处“丹柯之歌”作铺垫的情节,通过琴君为星华讲述丹柯故事的情节首次引入,既交代了故事本身,又作了情绪上的铺垫处理,使得整个剧本内容更为完整、情节推动更为流畅。
可听性与艺术性兼具 音乐升级
作曲许舒亚在保留了前稿关注汉语韵律、巧妙处理叙咏衔接、灵活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等亮点的同时,亦在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年轻革命伴侣琴君与宇剑、新角色蔡元培、李星华、吕凤麟等的戏剧交待,使得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个性化。戏剧段落的过度等方面,结合各演员的嗓音条件与声音特质进行了新的书写与打磨。使得全剧音乐的整体感更为鲜明,结构层次更为周全,情绪节奏的张弛起伏也更为有度。
全剧在保证不同人物的个性、时代气质的同时,也兼顾了整体音乐气质的统一。新增设的不少唱段在完成情节叙述的同时,亦起到了塑造人物、延伸情感波澜的作用:二重唱“雪花飘飘”用细腻柔情的音乐语言描写宇剑与琴君陷入爱情的甜蜜;“姐姐,我喜欢这个故事”中的李星华则用高昂清亮的嗓音表现孩童的稚气与天真;二重唱“思念是缕缕的丝”则描写了纫兰对大钊、琴君对宇剑的思念之情;李大钊的咏叹调“共产主义 我心中的桃花源”则像是一阵振聋发聩的钟声,将李大钊心中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情感的表达上,李大钊、陈独秀、琴君、宇剑、赵纫兰、李星华的六重唱“仰起头,我们满心欢喜”透着憧憬,陈独秀、李大钊领唱的“我们来把晨钟敲响”透着坚定,李大钊与琴君的二重唱“丹柯的故事”透着对英雄向死而生的崇敬。
舞美凸显“书籍”“钢铁” 全新设计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当晚演出的舞美设计,既保留了视觉上的大气与恢宏之态,又展现了东方美学中的写意与诗化。舞台上大量运用的“书籍”和“钢铁”作为舞台视觉的形象种子,“书籍”隐喻知识分子,喻示思想的火花;“钢铁”象征工业文明,喻示铁与火的时代,突显抗争与牺牲。舞台上组合了书架、书本、书架墙、传单、文稿,叠加了铁链、铁笼、火车头、铁锈、铁板,以此构成整体空间环境的精神质感与时代氛围。
细节上,结实而高大的雕花梁柱错落有致出现在剧中,这个李大钊在北京的“家”极具京韵,呼应着唱词中的“四合院”。可移动的红砖墙和高高的书架随着情节推动而变换位置,让整个舞台更具空间感和延伸感。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多媒体呈现也颇为用心,其中运用到的一大会址的面貌以及初代党徽的形象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与讨论,力求还原当年最真实的面貌。最后一幕中,光影透过重重悬挂的锁链投射在即将就义的李大钊身上,更呼应了唱词中“启明的星,用他的闪烁呼唤阳光”。
上海歌剧院秉承着对艺术的认真和执着,始终“坚持民族原创、传承中外经典、弘扬时代精神”的理念,以西方艺术样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此番,新版《晨钟》依然启用了一批年轻的上海歌剧院艺术家担纲主演。于浩磊、徐晓英、陈朝宾、郑瑶等上海歌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在导演熊源伟的执导下,爆发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新版本里李大钊的戏份和唱段都大大增加,这对饰演李大钊的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来说,尤其是个不小的挑战。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范建萍说,“《晨钟》是我们历时四年,创排后再打磨的一次全新亮相,是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作,也是我们牢记初心、肩负时代责任的担当之作,更是用工匠精神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明志之作。今年,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坚信追寻着前辈的足迹,把信仰化作前行的力量,就一定能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