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 郭剑烽)4分钟聆听一个“四史”故事,第一人称视角带观众穿越历史场景、走进历史事件、直面主人公内心情感和关键时刻的抉择……今天,作为“融媒+智库”的一次新尝试,宝山区融媒体中心携手宝山区委党校打造的“四史教育”全媒体微党课项目《红色对话·宝山》发布了首个系列课程——《以党之名》,通过对红色传播力的探索创新,让宝山红色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宝山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源:宝山区政府
《以党之名》系列微党课共分十集,以“对话优秀共产党员”为主线,选取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时期在宝山战斗、工作、牺牲的徐国璋、孙津川、谭忠余、张恺帆、张渭清、徐克强、李西坪、张勇、胡文杰和汪洪昌等10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故事。和传统半小时、一小时甚至更长的党课不同,《以党之名》每集时长只有4分钟,这在媒体党课专家秦畅看来是一次创新之举:“我们看到党课做长30分钟、40分钟非常常见,但把一堂课做短,它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时间长短问题,他需要我们的党校老师去重新架构这堂课、重新设计这堂课,对创意和制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正是为了让这些微党课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身材呈现大能量”,区委党校讲师团的授课老师们群策群力,通过设定关键词等方式来聚焦核心故事,《以党之名》每集微党课都有导入、描述、旁白、点睛和提升五个小环节组成,保持了党课的规范结构和价值引导功能。同时打破传统党课用观众视角描述事件的方式,尝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演绎主人公真实情感、还原历史事件和场景。今天发布的《以党之名》系列微党课的第一课——《半颗梨上的五角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工人领袖孙津川被捕入狱牺牲的故事。
图源:宝山区政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宝山作为英雄之城、工业重镇、江海明珠,拥有丰富的“四史”教育资源,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事迹,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让“四史”学习教育更深一层、更进一步,宝山也一直在创新和实践。
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宝山区融媒体中心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更契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充分利用融媒1+7发布平台,通过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发布,发挥融媒体各平台相互补充、相互协同的优势,从而达到立体传播、相映成辉的宣传效果,力求让“高大上”的党课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了更好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出品更具感染力的“四史”学习教育融媒作品,宝山区融媒体中心和区委党校、区档案局、区史志办等多部门联动,不断引入外脑和智库助力;同时也在融媒体中心内部挖潜,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利用全媒体矩阵,在“四史”学习教育传播的立体化、全覆盖、全方位上下功夫。
“四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根据融媒体中心各编发平台的特性,开设四史相关栏目,如《宝山报》联合区档案局等部门开辟《红色记忆》专栏,推出《宝山:一座英雄之城——宝山人民革命斗争史考证》等整版报道;电视方面,在前期积累的大量视音频资源基础上推出《知史励行话宝山》专题栏目,重点聚焦“宝山首创、先发和独有概念”,如《尹阿妹——新中国第一代、上海第一批女拖拉机手》《张庙一条街——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逸仙高架路——全市第一条由区政府引进外资建造的高架道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亚太第一国际邮轮母港》等来见证宝山发展进步的足迹;在新媒体端,除了第一时间推送四史教育最新资讯外,还强化互动学习功能,承接策划制作全区线上“学史达人”知识挑战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