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增收致富之根。近年来,新疆昌吉市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核清土地资源、整合土地促进规模经营、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等有效途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让“土饽饽”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产权改革土生金

看着新建成的综合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再瞧瞧400多家商户签订的租赁合同,建国路街道南五工二村党支部书记孙殿臣难掩心中激动,“仅租金这一项,村集体经济一年就能收入411万元。”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村里土地被征收后进行城市建设。如何产出新的集体经济增长,是村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昌吉市应急管理局驻村工作队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和村“两委”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村集体净资产值达1.4亿元。在征集村民意见后,工作队和村“两委”选取最适合的折股量化方案,对股份进行配置,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今年4月,村集体顺利办理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这意味着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有了正式身份。

村民变“股民”,产业来支撑。工作队与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积极协调、跑办手续,引进昌吉市唯一的大型综合屠宰场,由村集体提供土地,按照收益分配原则,每年收租46万元。将80亩村集体发展预留用地入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酒店,由开发商经营并每年给村集体缴纳租金430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665.28万元,803名村民参与集体分红169.21万元。

回忆起年初分红时的场景,村民白存新依然激动不已:“今年1月,我们每家都派了代表去村里领分红,我个人分了2300元。”

规模种植黄金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从‘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转型,才能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昌吉市财政局驻二六工镇幸福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崔炳华说。

传统零散种植模式土地产值低,大型机械施展不开,科技服务难普及,土地产出打折扣,经济效益还不高。工作队和村“两委”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入手,鼓励村民“带地入社、土地入股”,整合全村3.75万亩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产值,解放劳动力。

种植大户戴德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成立了雨轩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9000亩地主要种植玉米、番茄和色素辣椒,在种植管理上统一品种,实行早播、水肥、化控、机采机收,既提高产量,又降低成本。

工作队还帮助合作社推广智慧农业,3800亩番茄地用上了田间灌溉管理系统,用手机监测墒情,自动上水上肥,番茄产量由过去的每亩7吨提高到10吨。当年参与土地流转的50多户村民,户均年分红2.4万余元。

村民李枭将家里8.8亩地转给合作社,每年不仅有5600元的保底分红,还能腾出时间务工增收。“现在农民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合作社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科学管理,收入比单纯打工或自己种地高出一大截,这是从未有过的好事。”李枭说。

因地制宜土刨金

“同样一亩地,种植山药收入比棉花高7000多元,去年亩产收益1.5万元左右,今年我和其他4个村民合伙包了800亩地种山药,有了去年的经验和工作队的帮助,相信今年山药长势会更好。”六工镇十三户村种植户李大霞说。

十三户村以前主要以种植棉花、鲜食玉米、白菜等为主,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2019年,昌吉市行政审批局、市委网信办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当地无霜期长、土质肥沃疏松、沙质壤土的实际,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山药种植。

在其他村民还犹豫时,李大霞心里已经有了一本“增收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找到了工作队,想利用承包的200亩地试种山药。购买块茎、化肥等农资,协调技术指导,在工作队的全力支持下,李大霞试种的山药长势良好,喜获丰收,一时间吸引了全村的目光,为下一步推广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推广山药的成功并不是个例。榆树沟镇牧业村毗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村工作队争取福建省科技援疆、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引进既能够改良土壤又能防风固沙,并且产量高、蛋白含量丰富的饲草料——巨菌草,种植规模达5000亩,带动30多名牧民增收致富。“我家种了1000亩巨菌草,按现在的长势,亩均产值有1600元,工作队还联系了订单,销路也不愁了。”种植示范户陶建波说。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从引入、培育到提供技术,黄芪、芦笋、黄芩等特色作物种植慢慢兴起,驻村工作队“保姆式”帮扶,让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田畴织锦绣,昌吉好风光。昌吉市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实践寻求突破,利用农村资源走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每亩土地都有最好、最高、最快的效益,在广袤的原野上绘就了一幅崭新的丰收图景。

07-02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