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发生过“战争”吗?若狭义地把人对人的进攻视为战争,那么城市景观、主体居民构成大体未变的武汉确实不算,这场因新冠病毒在人际间传播所形成的进攻,科学的定义叫作疾病。可如果对两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有太多类似性,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前所未见、全民动员的“生物界战争”,而其中那些与生命根基、集体记忆、城市命运等建立关联的故事,终会让尘埃落定,让事实还原,让历史定格!

图说:一件满是上海医护人员签名的防护服。

救治!救治!

血液透析治疗是延续生命的“加油站”,透析患者必须每周两三次来医院,风雨无阻。“在交通不便,物资紧缺的时刻,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洪峰叠加。”

4月24日中午,阳光透过窗台,洒进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休息室,刚送走头一班透析病人的医护们高兴地拿起点好的饮料,护士左梅迎洗净双手,摘下口罩,喝了一口喜欢的蜜桃乌龙奶茶。“我们不是因为渴去点饮料,而是感受久违的放松,”说着,左梅迎笑着晃了晃茶杯,“消失了好些天的下午茶时光能回来了,安逸而美好。”就在数小时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副司长米锋宣布,随着最后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愈,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

纵观抗疫期间的武汉医护力量,不能简单地把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急诊科、感染科、呼吸与重症、ICU、影像科、麻醉科室视作一线,其他战友同样承受巨大负荷,他们犹如“鸟之两翼”,竭力守住所有防线。封城期间,50多人的同济血透中心团队承担了双重责任,为门诊维持性透析患者服务,并成立了新冠救治护肾分队,给危重新冠肺炎患者提供特殊血液净化治疗。体重才90斤的黎双双,得知护肾分队急需人手,遂于1月28日要求上火线,童辉护士长考虑到她身体较单薄并未立即批准,“护士长,我身体可以的,请相信我可以完成任务。”看着黎双双坚定的眼神,童护士长说:“安全回来!”“直到现在,双双仍坚持在一线,我们等她回来一起喝奶茶!”左梅迎说。

血液透析治疗是延续生命的“加油站”,透析患者必须每周两三次来医院,风雨无阻。“在交通不便、物资紧缺的时刻,我们体会到什么叫洪峰叠加。”护士长童辉告诉记者,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同济中法、光谷两大院区相继变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那里的透析病人要转到本部来,而兄弟医院的患者也要过来,透析人数增至300余人,是平时的三倍,“每个透析患者几乎都有家属陪同,等于额外人员也翻了三倍,他们往返于医院和住家,不确定因素增多,血透中心的感染控制变得严峻”。童辉知道,面对传播途径不明的病毒,血透中心要形成“全金属外壳”,“中心每个人,从医护到保洁,从患者到家属,都要成为‘战士’!”

1月的最后一周,血透中心竖起三道防线。第一关在候诊大厅,核对患者及家属身份信息,测量体温,中心要求陪同家属要固定。第二关是门口预检室,所有设施都要先用紫外线照射一小时,确保完整消杀。第三关,当病人进入透析室,治疗中还要巡回测量体温,医生会再次确认病人的接触史、近期家居史,有没有发烧、腹泻。童辉介绍:“我们不断改进防控细节,停掉中央空调,定时开窗通风都是常规操作。根据最新防控指南,我们不断完善人员管理流程,新的制度出来,不仅工作人员要统一调控,病人和家属也须按令行动!”“当时天气较冷,没有中央空调不说,还要开窗!我们可为病人保暖想尽了法子,令人高兴的是,患者没有一个感冒发热,要知道他们都属于易感人群!”左梅迎说。

作为慢性病患者,血透患者的口服及注射用药也不能停,但他们去门诊拿药,会增添感染几率。童护士长和大家研究后,决定代为患者拿药,然后一一消毒装好发给患者。有些老龄患者的药一次记不清,要拿两三次,一位阿姨不好意思地跟拿药的护士杨瑞说,“杨老师,给您添麻烦了,您都五十多岁的人了,为我们一天跑两三次,真是特别感谢!”“大家平安,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有段时间,武汉最难买的是N95口罩。普通市民没有口罩,可以呆在家中,但透析患者不行,他们没有口罩怎么出门?很幸运,同济血透中心收到捐赠的口罩,防护效果等同于N95,“我们给每位患者发一盒(20个),勉强够这段疫情严峻时期的出行,”左梅迎说:“按常理,患者会乐于接受,可偏偏碰到一位‘怪阿姨’。”原来,阿姨得知这属于高级防护口罩,又不勒耳朵,戴着舒服,她便急着推辞。

“您为么事不要?这是最好的,比我们用的还好!”左梅迎解释着。

“这么好的口罩你们用沙!我一个老太婆,随便用个口罩就够了!”

话刚出口,左梅迎和同事一下子竟无语凝噎。“你知道吗,聋哑的患者给我们写下‘感谢你,新年快乐’;中午透析的患者吃不上饭,旁边病友会主动送饭照应;收入不高的保安师傅、护工师傅、保洁员阿姨一天不落地跟我们共守阵地……这一切,不正是人性光辉在闪耀吗?这次抗疫,中心所有医护全员加班,虽然抱怨过累,可没人去请假,因为让我们坚持的,就是我们最爱的病人!”望着那杯奶茶,左梅迎说:“我们是平凡的,因为职业,让我们在特殊时刻显得不那么平凡。但我们更感谢病人,是你们让我们看到生命里最璀璨的光芒,更教会了我们人世间的美好!”

病床!病床!

十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双双落成。建设者说:“那些直播机器就架在工地旁,清晨经过时,我们偶尔朝摄像机吼几嗓子,既透透气,又露露脸。”

武汉抗疫最初阶段,解决病床缺口是首要问题,与日俱增的感染者、重症病人,像“堰塞湖”一样悬在城市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危难时刻,武汉动员,全国动员——十个昼夜,火神山、雷神山定点收治医院双双落成;一个月内,80多家定点医院完成改造,16家方舱医院完成改建,增加6万多张床位,满足了不同时段患者救治床位的需求。曾经最高峰一天新增13436例确诊病例的武汉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图说: 2月2日,雷神山施工现场,东方装饰指挥员用简易喇叭指挥施工。

已回到中建东方装饰武汉办公室的彭中飞、陈向军和廖军辉,难得一起吃午饭。说是一起吃,其实三个人隔得老远,要靠大声喊着才能对话,“我们在雷神山就是这样吃饭,避免飞沫传播。”

忆起当初,三个人都用了“十万火急”这个词。在雷神山医院,东方装饰负责室内装修,“我们需要架空地板8000平方米,PVC地胶近3万平方米,瓷砖5000平方米,即便没有疫情,武汉本地储量也不够。更棘手的是,因为过年不少施工工具都找不到。”陈向军提到,上海总部直接拉起线上保障群,“让所有供货商和仓库报数字,谁有现货?谁能立即发货?不许讲条件!”1月29日接到入场装修任务,总部30日发货,31日到位,“雷神山医院的首批PVC和架空地板里,一半是靠上海和江苏支援的”。

物资紧张到何等程度?项目负责人彭中飞说,连进工地必备的安全马甲、安全帽都不够。公司先拿自有项目开刀,把物资转往雷神山,同时联系供应商调剂,“这些老板没一个打磕巴的,甚至因保管员出不来,直接陪建设者去自家仓库撬大门拉东西”。

“你看过直播吗?”陈向军问,他指的是雷神山建设直播,记者点头。“那里面就有我们。”陈向军自豪地说,当吊车吊装模块化板房时,内饰施工队正趟着泥路奔向工地,“那些直播机器就架在工地旁,清晨经过时,我们偶尔朝摄像机吼几嗓子,既透透气,又露露脸。”曾有网民对人工扛运东西进工地不解,“什么年代了,难道汽车不够用”?作为现场施工指挥员,廖军辉解释,“外面运来的建材,还要经过堆场到工地的过程,单程就4公里,而施工区域及运输通道是有限的,得先满足板房安装,别的材料只能以‘二次转运、灵活穿插’方式来满足施工进度,况且路面又没硬化,只能靠人力搬运”。

雷神山医院是特别的,2月8日还没弄完就进病人了,意味着现场出现“污染区”。“工人中确实有紧张情绪,”彭中飞没有回避这一点,作为党员,他带领突击队担起冲锋责任,“这时候,自己的生命已不光属于自己”。但抢工期不等于蛮干,“所有区域都有测温、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他把突击队分成几个小组,一个组长只盯相应区域的施工人员,“点对点”统一管理。交付医技楼前最后三天,彭中飞指挥屋顶、地面、墙壁交叉施工,饭直接送工地,晚上带头值班,最终啃下“硬骨头”。

陈向军告诉记者,“以往按图施工,门窗都是标准化的。可现在有什么装什么,后方拿什么规格的门来,我就得现场按规格变更设计。更重要的是,必须严防交叉感染,我发现原方案里的卫生间不太合理,经沟通决定把沐浴区与洗手盆换个位置,避免洗澡时水溅到门后,流进病房里。”

2月20日,雷神山医院整体交付,彭中飞带着满身征尘的同事步出大门,刚好遇见成群的外地援鄂医护进院。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你们是哪里来的?”“我们从辽宁来的!”“我们从广东来!”“我们从上海来!”“你们辛苦了!”“你们也辛苦了!”……南腔北调,爱尽在其中!

驰援!驰援!

酒店整整为四支援鄂医疗队服务了83天,主人、客人已分不太清,“我想,用家人来称呼更准确。”采访中,一位酒店工作人员这样说。

采访中,记者遇到的驰援者也好,受助者也好,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他们都抛弃了“我”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有做的一切,是为了我们!”参加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呼吸内科医生、周浦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宁便如是说。

图说: 4月14日,武汉雷神山医院患者清零。

大年三十,才下班的李晓宁就接到通知,从医院直奔武汉,“离开上海有点匆忙,但我不慌,我把这当成换个地方工作,就像士兵去打仗。当然,我对家里是有些牵挂,孩子今年要中考,家里事也多,现在只好让老公(也是医生)多承担些。”她所在的医疗队是去支援收治新冠患者较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路上,大家心里确实有些忐忑,因为那里传言情况挺严峻,”等到了那儿,大家明白,眼前的确是场硬仗,“光该院负责重症患者的北三病区,六个医生、二十几个护士工作到了极限,外科医生都顶上去了。”根据安排,上海医疗队负责北二、北三病区,而解放军医疗队承担南楼几个病区的任务,与当地医护人员构成“战疫联合部队”,“我们不仅来了呼吸科、重症等专家,还来了感染控制医生,在医务人员防护方面有了加强”。

李晓宁自己的排班基本是六天一轮,包括一个4小时的早班,一个10小时的日班,一个将近15小时的夜班。“尽管人手增加了,但要做的事还是太多了”。她描述了一个早班标准作业流程(SOP):上午8时前,穿戴一切内层工作服(包括口罩帽子),到办公室让他人交班给自己,先了解本病区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情况,传达精神,总结治疗经验。交班后便是查房,医护人员穿戴好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手套、鞋套等,经半污染区、污染区进入病房,因为是重症病区,多数患者用了无创呼吸机,医生仔细地查看病人,并根据情况调整呼吸机。完成查房后,先到污染区脱掉外层防护衣,再在半污染区脱掉内层防护,消毒洗手(整个路线都是单行道)。回到办公室,大家分组讨论病情,开医嘱,写病程录,收治新病人,并且挨个给病人家属打电话,介绍治疗情况,最后是和夜班同事交班。

直到3月31日离汉前,李晓宁和同事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因为设备器材增加,处置临时情况(如抢救危重病人)给力多了。“北三病区有30张病床,少数患者是30岁左右,七八十岁的较多,患者中昏迷的占少数,哪怕接着呼吸机的人大多也能说话,再不济就打手势,”李晓宁强调,“武汉话好懂,沟通没有障碍,上海专家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进行气管插管,甚至使用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

李晓宁不想多谈工作的劳累,但每每说起武汉人民的恩惠则意犹未尽。“常有陌生人给我们送东西,酒店里留守的几个服务员什么事都抢着做,让我们一门心思去治病。”有个菜农秦师傅,经常冒着寒风,骑了40公里的电动车,把自家蔬菜送到酒店,“希望我们吃到湖北特色菜,更有劲去救人!”

据统计,酒店整整为四支援鄂医疗队服务了83天,主人、客人已分不太清,“我想用家人来称呼更准确。”采访中,一位酒店工作人员这样说。酒店餐厅副经理姚喆远提供了细节:他发现每天都有上海女医护人员拿几颗糖走,以为她们是自己吃,可后来聊天才晓得她们是给病人带一点,因为病人老觉得嘴巴苦,吃了点糖后,不仅胃口好些,精神也强些。于是,每当有医护用纸巾包糖时,姚喆远都会主动拿盒子给她们打包,多带点给金银潭医院的患者去。住这里的医疗专家也很关心酒店员工的健康,好几次用餐,多位专家放下筷子,不厌其烦地教酒店员工如何正确放置口罩。正是这样专业的意见,有效保证了用餐及服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上海医疗队离开时,酒店同事依依惜别,他们不仅感佩医疗队员的奉献,也为他们平安凯旋感到高兴。酒店也收到特殊礼物——一件上海医疗队员签名的防护服,这件礼物将始终为酒店带去力量和温暖。

社区!社区!

已回到原工作岗位的梁海斌相信,“一个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和队伍正在形成,我们有充分把握巩固疫情防控战果,确保不反弹、不逆转。”

众所周知,防治传染病三大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都与社区管理相关。在疫情防控另一个前线,武汉广大社区工作者同参与社区防控的下沉党员、志愿者一道,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强大力量,彰显了人民战争的伟力。记者接触到湖北省人大代表梁海斌,从2月11日到3月27日的46天里,他带领下沉党员突击队进驻张北社区,从事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保障群众生活作出贡献。

“我的家在武汉最繁华的江汉路,当封城所带来的安静降临时,其实内心很受打击。”梁海斌叙述着心境的变迁,来到张北社区时,巨大的难题陡然摆到面前,“社区才成立,社区主任和管理人员不足十人,可社区有24栋楼,4000多户,万余人,人员组成多为拆迁户、公租户,老龄化明显。这个社区通道多,流动量大,要管理社区,首先是控制人员流动”。没有工具,梁海斌就配合社区、物业人员,用路牌、栏杆、自行车围起来,“当然,最有效的是派人坐在板凳上,拿着旗子把住路口”。那时候,自称“蓝衣卫士”(穿着一次性蓝色雨衣)的工作人员反复劝阻居民不要随意外出,“可老年人防护意识差,又有侥幸心理。平日路都走不动的婆婆,拄着拐杖去搬自行车,好出去遛弯,我们拦下来,她却说生命在于运动,出来转转难道能把命丢了……”这一切,直到2月14日把简易阻拦物换成蓝色围板才有改观。

面对疫情,社区工作不能光是简单的“堵”,更需要科学的“疏”。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规定,再结合社区自身情况,张北社区形成“一家一户三天可派一人出门购物”的方案,要做到这一点,须先采集居民数据信息,上楼逐户排查人员信息,从而做到心里有数。“我们是每天按照五百户的进度登记,那时候物资紧张,防护服就那么几套,而作为党员,大家都争着穿这套防护服上门登记,为的是把安全留给战友。”直到现在,梁海斌都非常感激队友努力,更赞叹社区居民态度的转变,“有户聋哑人,我们怎么敲门都不开,好不容易才弄到他的手机发信息才联系上。为防止别的工作人员遗漏这户人家,我们特意在其房门上贴上‘此房间居住聋哑人,请多敲一下门’的字条”。

图说: 4月14日,楚河汉街汉秀剧场会打出“白衣执甲”“逆行者出征”“凯旋而归”等字样。

正是在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张北社区管理有了显著变化,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上登记、打电话等方式实现团购,“3月1日下午,兄弟省市支援的蔬菜瓜果整整运来七车,卸、分、送全是社区服务团队来搞,居民老远看见了,就在阳台上给我们鼓掌,说辛苦了。哎呀,那一刻,我们心里全是暖流”。

把真心掏给居民,得到的也是真心。好多次,蹲守楼栋口的工作者碰到“高空抛物”,有个下沉党员听见头上喊‘师傅,接着’,哗地掉下一包东西,里面却装着面包牛奶。志愿者李昆伦的经历更奇特:那天中午,他正在10栋1单元驻守,突然楼里来了对小夫妻,他们说,看着志愿者为大家搬菜、代购日用品、买药,自己也想不出什么致谢的,就把家里舍不得用的三个医用口罩和一个N95口罩送来。当时居民有普通口罩就不错了,却有人把最好的口罩给自己,李昆伦想拒绝,可人家塞过来就跑上楼了,他都没跟上,不知道是楼上哪一户送的。

截至4月19日16时,武汉市无疫情小区累计7076个,占比99.6%;无疫情社区累计1379个,占比98.1%;无疫情村(大队)累计1943个,占比100%。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组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疫情防控正从应急向常态化转变,社区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防线。已回到原工作岗位的梁海斌相信,“一个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和队伍正在形成,我们有充分把握巩固疫情防控战果,确保不反弹、不逆转”。

特派记者 吴健

我们的武汉

在同济医院,童辉护士长提到“我们”,不单单指血透中心的团队,还包括患者,“我们作为团队去和疾病战斗,去救活一个人,从而救活了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回归社会,就能壮大一个大家庭”。在雷神山医院,建设者陈向军为“我们的施工团队”、为“我们中国的救命工程”而自豪,“流了多少汗、多少泪,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规定时间交出所有人放心的医院”。在金银潭医院、在卓尔万豪酒店,上海医生李晓宁和认识、不认识的酒店员工都在为“我们的患者”“我们的医生”“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忘我工作……

这么多善良而坚韧的人,平时只从事平凡的工作,为什么能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甚至有志愿者说“要是谈钱,那是侮辱我”?当地一位媒体朋友和记者交流,有个观点是互相认同的——生活是因为欠缺而不是完美,才需要每个人去奋进,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让生活更美好。“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还是有力量的,想想看,居家隔离虽有强制措施,但大家更多是靠自觉,希望自己好,希望我们大家好。如果非要把个人自由摆到第一位,那无论什么手段,都别想真的把人关得住,手脚都长在他们身上呀!”

现在,每当记者想起武汉时,就会想起天南海北可敬可爱的人。他们若安好,我们的武汉便是晴天。

04-30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