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份、1654名一线扶贫干部的有效答卷。结合调查结果,《半月谈》记者分赴多省扶贫一线采访,梳理出当下扶贫干部的三忧三盼,即三忧:一忧扶贫产业后续发展,二忧扶贫干部自身发展前景,三忧部分困难家庭返贫;三盼:一盼进一步减少形式主义,二盼加强本地干部队伍建设,三盼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在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还有52个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需要“啃”,再加上已脱贫摘帽的地方存在返贫风险,因此,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我们要下足“绣花功夫”,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做好“后扶贫时期”各项工作,稳住脱贫后续动力。
下足“绣花功夫”,稳住产业扶贫后续动力。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关键是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只有做实做优扶贫产业,地区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从《半月谈》记者的走访看,有35.4%的扶贫干部认为,驻村干部回原单位后,扶贫产业后续发展前景“不确定,内生动力不足”。要下足“绣花功夫”,推动产业发展,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种养殖业进行标准化的科学管理,让其成为龙头企业的供应散户;推动产业多层次发展,细化分类和产业层次,形成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的产业链,以及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从而让产业扶贫从分散化同质化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只有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稳住产业扶贫后续动力,农民才有机会被赋予更多的财产权利。
走稳脱贫攻坚步伐,统筹兼顾脱贫与返贫。脱贫攻坚不仅要向前看,要科学谋划攻坚计划,紧盯目标扎实走好每一步,还要回头看,坚决防止已经脱贫的再返贫致贫。从《半月谈》的调查问卷来看,有71.4%的扶贫干部担心“帮扶政策取消,贫困户存在返贫风险”,尤其是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众将来的生活质量问题,更令人担忧。眼下,2020年时间已过半,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要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也必须抓好,这对于完成目标来说,压力是有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目标之时,越是困难矛盾集中之时,越是要沉得住气,要更加静下心来,多管齐下实现稳定脱贫,建立近贫临贫预警、致贫返贫即扶、脱贫持续巩固的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紧盯目标,奋勇前进,把工作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走稳脱贫攻坚步伐,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强组织建设、戒除形式主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做到脱贫成果牢固实在。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有返贫干部驻点的村子,村干部存在松懈、甩锅现象。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扶贫干部离开后,当地干部要能把干事创业的担子接过去、扛起来。要花时间培养当地的扶贫班子和领头的能人,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此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要戒除形式主义。半月谈记者采访中,扶贫干部对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反映颇多。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解决思想根子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以零容忍态度反对不正之风,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不断提升和巩固脱贫攻坚质量成效,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足“绣花功夫”,做好“后扶贫时期”的各项工作,稳住脱贫后续动力,才能高质量、高标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