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叠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守牢稳住基本盘,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这场冲击,无疑是一场“强冲击”,强就强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仍在持续、难以预判何时到头,而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的问题也在短期内集中暴露出来,产生一时难以弥补的短板。
要稳住基本盘,就需要长远结合,既高度重视当前的增速问题,千方百计稳增长、稳就业、稳收入、促投资,也不失时机地解决一些根源问题、有针对性地补短板。眼下,尤其要密切跟踪重点产业是不是全面达产,跟踪重点税源是不是总体稳定,跟踪重大政策是不是持续落地发力。围绕着三项重点,相关的政策制定、投资促进、企业服务,都要在“实”字上多做文章,确保产生实效、提质增效。
政策重在落地,服务重在体验,都需要以市场主体的感知来评估效果。愈是在受压较大、形势严峻的时候,经济工作愈是要坚定地围着市场转、围着市场主体的需求转、围着市场的规律转。稳企业是稳增长的前提,也是稳就业的基础。各级政府部门要更加敏锐地把握微观主体的需求,将制度和服务供给到位,在特殊时期提供“及时雨”,并建立起与市场主体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自觉。
针对市场受到的冲击,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已经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为各类企业纾困,并在在线新经济、新基建、消费等领域提前布局。加上此前就出台的各类政策,应该说,“政策工具箱”已经非常丰富,关键是其“接受率”“转化率”。
只有真正为市场主体接受,并且易感知、易获得、易使用的政策,才是务实管用的好政策。在诸多政策出台之后,我们有必要对其落地效果进行充分评估,有些可以不断优化推出升级版,也有些要加大细化落实力度,用更多的“精准滴灌”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具体问题,从而让“基本盘”变得扎实。
另一方面,当前也是宏观政策相对有利的一个窗口期,是推动更多项目落地和改革试点的机遇期。机遇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积极而实在地争取来的。能否充分利用好窗口期,提出更多有想象力更有可行性的好项目,以此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同样是对上海的考验。
项目是发展的抓手,稳增长切忌空想空谈,最终都要落到项目上。一年过半,全市各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建立起更强的紧迫感,一手加紧推进既定项目落地投产,一手积极谋划储备新项目、扩张有效投资,用源源不断的项目循环来推进经济循环。而对一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更要多方协同、全力推进,以“实”促稳、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