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高考前的一个晚上,时针走近9点,高原上的天还没黑透。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级中学的教室里,上海援青教师丁志伟和一屋子即将参加高考的藏族孩子推心置腹地聊着。去年这个季节,丁志伟和三位援青教师一道,坐了10小时的车来到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在民族高中开始了他们的教育援建。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原上的教育援建“软硬皆修”-LMLPHP

图说:窗明几净的西宁果洛中学由上海援建 记者 萧君玮/摄

丁老师教高三数学,他的微信名是“丁小宝”,有些可爱,但他今年已40岁,和班里不少孩子的父亲差不多大。那一晚,他在课堂上没有再次复习方程、公式……反倒是聊了聊高考的意义,“高考不是拼搏的终点,而是你们多彩人生的起点。果洛的未来就在你们手中,真心希望你们能够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旅途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我们也能成为一生的朋友。”话说完,有些孩子红了眼。

从上海来到青海果洛整整一年,丁志伟和这些孩子难舍难分。而上海和果洛的教育牵手十年,早已骨肉相连。

微改革 融入高原

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中,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高级中学挂职的老师有4位,都来自虹口。在这里呆久了,老师们的外表和当地人越来越像,每张脸都黑里透红。但一开口,熟悉的“沪普”立刻冒了出来。

上海援青干部、果洛民族高级中学校长黄小亮在上海从事宣传工作,到青海后捡起了教育老本行。“抓基础、抓规范、谋长远,我们这三年的援青思路是‘固本培基、立柱架梁’。”黄小亮总结,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一项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举措。

初上高原,第一要务就是融入。丁志伟、张成钢、陈佳阳3位老师,用自身的才学,与当地教师共同成长。丁志伟被黄小亮形容如“鲇鱼”搅动“池水”,到岗后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带动起高三年级组的积极性。张成钢教学严谨,身边总也不缺求知的学子。90后的陈佳阳,在学校积极努力开展教研。

一些关注细节的“微改革”从上海带去了高原。为让孩子多走向室外呼吸新鲜的空气,课间休息时间延长了一倍。上海人很熟悉的“两分钟预备铃”制度也来到果洛,让学生切换状态,给老师缓冲时间。为让高原的孩子能多睡半小时,学校主动调整了冬季作息时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原上的教育援建“软硬皆修”-LMLPHP

图说:果洛民族高中上海援青教师陈佳阳、黄小亮、丁志伟、张成钢

援青林 郁郁葱葱

在青海省会西宁,还有一所以果洛为名的“飞地”学校与上海密切相关。由上海援建的西宁果洛中学,在相对海拔较低的西宁,张开双臂拥抱果洛学子。

学校除了硬件由上海援建,软件培养方面也与上海紧密连接。西宁果洛中学加盟了大同教育集团,在师资培训、学科建设、校园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校长薛伟宏告诉记者,这个学校可说是上海援青的心血之作。

“有好医生的医院才是好医院,有好老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上海会从内涵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副州长冯志勇告诉记者,“援青十年间,上海市为开展扶志扶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西宁果洛中学的操场旁,一块大石上刻着五个红底大字——“上海援青林”。三年前建校时毗邻大石栽下的一片树苗,如今已经郁郁葱葱,茁壮成长。

07-07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