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人工智能医护机器人“瑞金小白” 记者 徐程 摄
消毒机器人、智能体温采集、5G发热门诊、CT智能评价系统……新冠疫情虽然曾给生产生活按下“暂停键”,但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按下了“加速键”,这些新产物已进入医院,来到我们身边。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伴随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电子商务快速成长;而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依靠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基建的提速,为各类互联网线上服务和AI辅助诊疗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智慧、更强动力。
公立医疗机构提升医防融合能级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徐汇区中心医院,在抗击疫情中可谓“一战成名”,“上海市发热咨询平台”正设立在此。同时,依靠多年来对互联网诊疗的探索,“新冠工作室”云医院也由徐汇区中心医院承担维护,1.46万人次的医护人员24小时在线值守,免费向公众开放新冠肺炎咨询、防护科普和在线义诊,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火墙”。
图说:通过徐汇区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患者在线上与医生“面对面”完成诊疗
执行院长朱福回忆起抗疫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依然十分感慨,“我们探索了很多年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派上了大用场,在疫情期间服务了大家,也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2月,徐中心加班加点构建网络新功能,在各方支持下率先收获医疗、医保、商保支付“三牌照”,成为上海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的领头羊。截至6月15日,新注册用户超21.4万人,健康管理超13.7万人次,预约检验检查超2.1万人次,处方药物配送4110件。
朱福还介绍,疫情期间,医院通过新基建技术推动场景研发,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软硬件基础,利用大数据提升传染病早期筛查和临床预判能力,打造“非接触式”医疗就诊门诊及病房、智能化隔离病房等,提升传染病智慧救治能力。
上海的公立医疗机构,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工具,在疫情期间不断提升医防融合能级,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截至目前,上海已有28家互联网医院问世,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累计开展诊疗服务超3万人次。
图说:徐中心打造
首家智慧医疗平台“云医院”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大显身手
疫情对于人工智能是一场实战考验。面对爆发式就诊需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大显身手。依图医疗仅用4天时间即完成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的研发,并在正式发布后部署到武汉战疫一线。该系统通过先进的图像算法实现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T影像的智能化诊断与定量评价,并对局部性病灶、弥漫性病变、全肺受累的各类肺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通过对病灶的形态、范围、密度等关键影像特征定量和组学分析,精确测算疾病累计的肺炎负荷,实现对CT的全肺病变动态4D对比,为临床提供决策支持。
病灶的定量评价,涉及到病变累计的肺体积范围、密度等多因素,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利用这个新AI系统能够实现病变区域的自动检测,在短短几秒之内就能完成定量分析。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同仁医院等多家上海本地医疗机构,该系统均已投入临床应用。
图说:依图AI读片技术 记者 陈梦泽 摄
上海正在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长期的AI技术积累在抗疫中厚积薄发,疫情期间,一批AI企业主动发力,站上一线,涵盖了辅助诊断、影像分析、药物研发、体温检测、医疗机器人等多个AI+医疗领域,成为抗疫战场的尖兵。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将AI技术贯穿成像、筛查、诊断到随访的人工智能企业,联影智能打造的uAI新冠肺炎医学影像智能化诊断全栈解决方案获得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卓越人工智能引领奖”。
云端服务为战疫提供坚实支撑
今天在沪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产业和医学界专家将聚焦人工智能对公共卫生、生物医药、医疗服务领域的影响。回顾近半年的战疫成果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公共治理和医疗服务提供了精细化解决方案,有效助力了社区疫情排查、流行病调查、流动人口管理等,极大提高了政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图说:仁济医院送药机器人 采访对象供图
图说:消毒机器人
市疫情防控办根据疫情的特点和防控的需要,推出了“随申码”,已服务用户超过千万,随申码已成为疫情期间上海市民出行的“健康身份证”,为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也缓解了基层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工作压力。
疫情期间的特殊场景和特殊需求,也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不见面、不接触”的非常态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契机和试验场,也为许多公立医疗机构打破了原有格局和现实束缚。作为上海首位致力于发展互联网医院的公立医院负责人,朱福说,疫情还将进一步推动AI的发展趋势,未来,智慧医院的建设必将服务于上海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提升,而徐中心也将以“医院大脑”为核心,不断提升平战结合救治能力,建成上海乃至全国智慧医院的标杆。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