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10余㎡的小屋,推开门是一张小方桌,桌上的电饭煲紧挨着桌边的电冰箱,上方有一台菜场为他们安装的空调。一道布帘拦在屋内,挡住一张小床。
这些,几乎就是62岁的杨相俊和51岁的罗正琼在上海的全部家当。从四川老家来上海打工近20年了,他们始终都在杨浦区国定路上的阳浦国定菜市场做保洁员。上海那么大,他们却没有时间去看一看。五角场和小儿子曾经读中学的吴淞口,就是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不是没有遗憾,但他们也只是暗暗决定:“回老家之前,我们要先去市里逛一逛。”
杨相俊、罗正琼夫妻把菜场当成自己家来打扫。五角场街道供图
最平凡的岗位,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每天,夫妻俩除了极为有限的五六个小时睡眠和三餐,其他时间都在2200㎡的菜场里打扫,把这里打扫得不像菜场。7月8日,夫妻俩双双荣获五角场街道“感动五角场”荣誉称号,正如评选主旨所说,他们是“身边的好人,呈现平凡的美丽,见证梦想的魅力。”
平凡的幸福就是家庭和睦、孩子争气
32年前,杨相俊和罗正琼在四川宜宾老家走到一起。种地,卖菜,养猪,村里的生活很简单,也很辛苦。2000年,在上海打工的妹妹、妹夫心疼他俩,劝他们来上海打工。从那时起,他们就成了阳浦国定菜市场的两颗螺丝钉。
从最初带着两个孩子挤进一间200多元月租金的小屋,到现在的菜场宿舍,居住面积都不过10余㎡。陋室里,承载的是杨相俊和罗正琼一家对生活的坚守,对幸福的追求。
虽然没读过什么书,杨相俊和罗正琼却以淳朴善良、勤劳踏实的品格对子女言传身教。如今,两个女儿都已在外地成家,小儿子在成都念大学,就要考研究生了。孩子们都很孝顺,一直说等他们读书、工作了,就接父母回老家,再也不要做这么辛苦的工作了,更何况,他们已经攒钱在老家买了130㎡的新房。夫妻俩却一直说“干得动,就再干一天”。孩子们拗不过爸爸妈妈,就每天通过视频电话嘘寒问暖。
有一天,女儿在探亲返程的火车上给罗正琼打了一个电话,让妈妈回家看看她给爸爸买的新衣服,口袋里有她塞进去的4000元钱。罗正琼嗔怪女儿,女儿撒娇说:“我当面给,你们不肯要啊!”听到母女俩的电话,杨相俊在旁边抹起了眼泪。
小儿子是全家的骄傲。因为每天忙着打扫,夫妻俩从没见过孩子的老师,老师却对孩子特别好,从来没有另眼相看。时隔多年,只要儿子回上海,初中的班主任还会开车来接他去吃饭。在大学里,老师也把许多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负责,不久前还专门打电话给罗正琼,提醒夫妻俩该给已经成材的儿子买西装、衬衫和皮鞋了。这几天,在老师的参谋下,儿子的一身新衣服已经买好了,发来的照片特别帅。
陋室里走出的大学生,是夫妻俩从来没有奢望过的理想。当理想照进现实,夫妻俩没有多设想孩子的未来,只有一个朴素想法:“只要我们干得动,儿子读得进,就要供他读书,多懂一些做人的道理。”
平凡的岗位一样有金子般的心闪闪发光
前年9月,菜场负责人让夫妻俩住进商铺后面的一间小屋,还专门搭出一间淋浴房,水电租金全免,为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干下去。最基层的岗位,为何会如此牵动人心?
跟着夫妻俩打扫一圈,答案就在菜贩的口中。
尽管并不知道记者的身份,他们却主动打开了话匣子:“他们俩看到垃圾桶里的菜皮满了就倒掉”“他们从来不停的,白天要扫地,晚上还要做,不休息的”“你看我们地上没有菜皮,角落没有污水,干净得不像菜场”……
滔滔不绝的夸奖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劳:凌晨4时许起床,这时商户都在进货,会产生大量菜皮等湿垃圾,要及时清理,让垃圾车运走;“早高峰”过去,扒口早饭,打扫场内地面,摊位上的垃圾桶只要满了,就随手倒掉;吃完中饭,杨相俊小憩一会儿,罗正琼出门打扫;下午两三时许,罗正琼回来休息,杨相俊起床顶上;傍晚5时许开始清运湿垃圾,忙到6时许;晚饭后,罗正琼回到菜场里打扫;9时许,杨相俊回到菜场内,既做保洁,也是保安。
罗正琼每个月要更换一把扫帚。五角场街道供图
他们随身不带手机,也不知道“刷步数”。没人精确知道他们俩每天要在菜场里来来回回走多少步:一万?两万?三万?或者更多?夫妻俩只有一个念头:“把菜场当成自己家来打扫。”每个月更换一次扫帚的领料单,无声地记录着他们的付出。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鲜活诠释了新时代“螺丝钉精神”。
新民眼工作室 孙云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