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在天文学上,这一天意味着告别春天,迎来夏日的转折点。每到这个时节,关于入夏的讨论就开始火热起来。

今年上海热得有点早,五一期间频频出现的30℃+的“高”温,网友们戏言“热得怀疑人生”。有人疑问:既然那么热,为什么没有宣布入夏?这些年来,何时入春、入夏、入秋、入冬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又以入夏的讨论热度最高。和越来越“短暂”的春秋相比,上海的夏,约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而且,夏季的天气舞台风云变幻:台风、高温、暴雨。这些都是最为影响百姓生活的天气事件。

其实,对上海而言,节气里的“立夏”和夏天的到来并不画等号。一方面,按照气候学的标准,达到气象意义的夏天标准,才会迎来夏天;另一方面,天气也要等到气象意义“入夏”后才会逐渐炎热起来。这不,这两天的天气就“冷静”了不少。

不难发现,近几年,网友们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吐槽有不少,尤其是遇上高温、暴雨等极端事件的出现,调侃天气“报不准”的消息时不时上热搜。有时候,气象工作者也有点委屈:天有不测风云,天气预报确实是没法做到100%精准,而不同人的体感、区域差异也会拥有和“天气预报”不同的感受。

平心而论,近十几年来,随着气象卫星技术、气象雷达、数值预报等各种先进设备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天气预报准确度比以往有了大大的提高。这些技术的革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要求。人们可以知晓长达15天的预测,更能及时获取分小时的预报。

吐槽也好,点赞也罢,其实都是百姓与有关部门交流互动的方式。老百姓越来越关注天气预报,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革新、经济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乐意参与气象服务这类公共事业的讨论;另一方面,吐槽也是一种来自社会的监督,可以推动气象服务不断提升,顺应民众日益多元的需求。毕竟,气象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也关系到城市的安宁。所以,天气预报,不仅要知风雨,更要知民意。换一个角度来看,气象服务如此,其他部门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丹/文

05-07 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