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吴凡、张文宏就“AI如何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对大规模的疫情监测十分有意义,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今天上午,在线上举办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健康云峰会上,特别设置“战‘疫’双侠高峰对话”,“疾控女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硬核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张文宏就“AI如何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AI挖了一条安全带
吴凡认为,在整个抗击新冠疫情的半年中,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人群当中筑起了一道防火墙,挖了一条安全带。比如,人工智能在上海早期的病例发现和诊断,以及后续的密切接触者追踪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
“通过深度挖掘,建立数据模型,并不断‘喂料’,来构建人类需要的模型,让它更加聪明更精准,从而帮助人类进行一些监测、预警。”吴凡说,但这种模型在不同地区由于参数不同,传染病模式不同,传播动力不同,是存在差异的,这就需要经验和科学发挥作用。“所以一开始国外有研究机构根据模型测算上海将有80万人感染新冠,但最终由于及时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链,上海这座拥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的密集型大都市到目前为止仅有本土病例300多例。上海的成功,应当说也是全国抗疫的成功案例。”
上海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技术,尤其是在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排摸中。比如,诊断一个病人以后,可快速地根据大数据追溯这个病人感染来源在哪,及时找到密切接触者,将他们管理起来,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作为公共卫生专家,吴凡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帮助公共卫生决策者制定流行病发展的模型,预测未来流行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决策者精准施策。今后,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当中,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阔,不仅医疗方面,甚至包括气象数据、农业部门的数据和动植物的数据等,都会参与到公共卫生体系当中。
人工依然是主力
不过,身为吴凡“学弟”的张文宏,赞同她观点的同时,还不忘继续为人工智能“泼冷水”。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用,也帮助临床医生做了辅助诊断,但目前在临床一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运用依旧还存在较多的障碍,人工还是绝对主力。影像学是人工智能进入的第一个领域,但在最初,当人工智能遇到新冠这样的“新问题”时候,读片肯定是读不出来的,还是要靠人类通过经验和科学来应对新问题。
张文宏认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下,应该正确理解人的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医生肯定不会被取代,我们不能简单地依靠AI来看病做诊断。我们需要的是为人类工作‘做增量’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剥夺人类工作的人工智能。”张文宏强调,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趋之若鹜,有些“歪楼”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必要,但不能追求利润,要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致。所以,他更期盼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类医生的结合,组成一个更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两位专家都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是打破人类大脑边界,做人类做不了的事、做人类不必做的重复的事,而不是给人类带来困扰。在谈到下阶段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要点时,张文宏表示,统一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依法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国际间更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将是战疫胜利的关键。
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