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在上海落下帷幕。
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联世界、共同家园”为主题,聚焦“AI技术趋势”、“AI赋能经济”以及“AI温暖家园”三大议题。
大会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强阵容,包括7位图灵奖得主、62位中外院士、约500位海内外学界和商界代表一同分享前沿观点。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云端峰会的形式举行,3天的会期中,亮点纷呈,精彩荟萃,跟着小编一起回顾:
业界大佬看AI
李彦宏:AI的发展将经历3个阶段
李彦宏表示,AI的发展会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技术的智能化,第二阶段叫做经济的智能化,第三个阶段叫做社会的智能化。目前,我们正处于从经济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后半段过渡的时期。
马化腾:AI势必带来一场前所未见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马化腾表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正在将人类认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强。也势必带来一场前所未见的科技和产业革命,目前我们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未知仍然大于已知,因此腾讯把“科技向善”纳入公司使命和愿景,腾讯每天都在研究和应用新科技,归根到底要为每一位用户负责,要做到AI向善,要努力让人工智能实现可知可控可用可靠,这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马云:AI翻译成人工智能把自己看得过大过高
马云表示,AI应该翻译为机器智能,翻译成人工智能是人类把自己看得过大过高。如果过去数字技术是让生活变好,今后数字技术是让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没有改变技术变革趋势,但是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变革,因为灾难在逼迫我们创新。
马斯克:认知是目前AI最薄弱的环节
马斯克表示,如果一定要把AI和机器人分成三个类别,感知、认知和行动,那么特斯拉已经做到了感知,并且在认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其实是一个计算能力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多少台计算机来训练机器,训练多长时间,训练的效率如何。认知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这就比如说你能理解概念,但是不代表就能有效地推理,也不代表就能让人明白你的意思。很多AI都很有创造性,但是不代表就能管理其行动。在行动方面,机器能够很好地执行。
丁磊:人工智能不是技术问题,是应用场景问题
丁磊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技术问题,是应用场景问题,选对了应用场景,发挥的效率就非常高。希望人工智能解决三个问题,让住在城市的人出行很方便,让看病更方便,解决教育问题。例如,出行方面,遇到交通灯的控制问题;医疗体系,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医学预警,针对血检、CT、MR等检查出现的情况,可以通过大数据排查,发现问题,进行预警;教育问题,希望能在政府的指引下,用人工智能为网上教育提供更好的工具,比如针对每个人的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编写不同的教材。
预言五年后人工智能的发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表示,五年以后,相信人工智能能够更加赋能各行各业,希望传统行业都能够+AI,在城市管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能享受到AI向善的赋能力量。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认为,五年以后,新基建在各个政府的推动之下,包括所有的创业企业的推动下,使得中国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产业互联网能够发展到今天像消费互联网一样的世界领先的高度,使得中国不仅是一个数字大国,还是一个智能大国。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志强表示,五年,我们在行业中能够实现资源更好的泛化,并不是专家可以做,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做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包括效率最大化,这一直是我们做To B行业的追求。
优必选董事长周剑指出,希望看到未来可以有AI打造的养老中心,床位不用多,100个就够了。希望把这个模式跑出来,未来向所有老龄化人口做一个推广,这五年有可能做得到。
明略科技创始人吴明辉认为,五年之后,应该会看到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场景当中,能够从现在的感知进入到认知甚至是行动系统,能够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分析决策一些复杂应用的实现,相信它会超过人类的能力。
美团点评首席科学家夏华夏表示,五年,技术上AI会受益于几个方向的影响,一方面是AI+5G、AI+物联网、AI+机器人,这几个方面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场景。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
政策关注人工智能发展
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技术处处长徐鹏表示,工信部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技术的发展与迭代。工信部将在上海建立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包括医疗、教育、工业行业、民生与其它经济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我国已有近3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在谈到具体应用场景时,他表示,自动驾驶要给大家以信心。
下一代机器人会有这些新技能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O谭旻表示,下一代机器人将更加接近人类的步伐和语态,适应各种复杂的路面,可以在商用空间自由来往。并且更加轻量化,更加耐用。但总体来说,智能机器人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科技的快速进步,人形机器人一定会进入我们的家庭,成为最好的陪伴者。
AI和智慧城市
西门子中国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智能基础设施集团总经理贝拓明表示,中国智能基础设施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除了智能电网,智慧楼宇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海量数据。传感器和网关从街道照明、交通管理系统等各种基础设施中采集数据,并将其传输到云端,实时集合、标准化、分析和解释数据,同时,在利用数字化优势的同时也要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AI和5G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同庆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之智、新基建之脑,最具溢出带动性和头雁效应,是数字社会变革的新引擎,加快5G和人工智能的建设,将有力推进中国数字经济换挡增速,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发展动能,构建中国引领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竞争力。
AI和隐私保护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强调,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需要重视理论研究和隐私保护学习。将人工智能与多方计算技术相结合,有望实现数据隐私保护。
AI预警突发公卫事件
李兰娟:AI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指出,AI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公共卫生、疫情研判、情绪管理、地图服务、基因检测、药物研发、互联网医院等方面。疫情防控中的大数据研判对高危人员的排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控的模型、智慧抗疫APP工具来筛查高危人群,提出就医指南,对于甄别、控制传染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智能诊断方面,通过对病毒样本自动化的基因组分析,能够在短时间内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来。在药物研发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算法,151种上市的老的药物中分析出了5种对病毒可能有效的药物,再在实验室里用药物抑制病毒,选择一些较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这对病人减少重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张文宏:设想AI能否取代医护人员部分工作的意义不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AI大数据的临床应用还存在较多障碍,不如其在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广泛。设想AI能否取代医护人员部分工作的意义不大。第一,大数据产生不应该是剥夺人类的劳动力需要,而是做增量。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二,AI如果只是单纯追逐利润,这也是错的。大数据的发展必须跟人类长远发展方向一致,这样才能持续盈利。抗疫应该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理解。 只有所有预警系统快速启动、对该区域进行精准防控,疫情影响才会被降低。
吴凡:通过AI能第一时间显示传染病非常态下的暴发或聚集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以往没有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单个患者在进行传染病诊断后,不同医院的网络报告无法关联。如今通过AI的动态感知,系统第一时间就能通过病例报告显现该传染病非常态下的暴发或聚集。运用AI技术手段分析该传染病例发生的时间、空间、气象因素等,可以对当地农产品市场和经济情况产生影响。此外,通过传染病的报告以及当地环境检测,可以预判疾病走势,并针对关键环节提前预警。
朱同玉: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医疗体系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表示,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医疗体系,未来人们的健康档案能够随身携带,医院的“围墙”将被打破,去哪里看病都一样,医生远程会诊将更加普遍。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未来上海数百台大型诊断设备将实现联网,从而随时进行患者的分配。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一键式管理,医院的物资设备一下子就能盘点出来,这使得医院的管理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刘士远:一线医生对AI产品使用已经常态化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表示,以AI为核心技术的智能医学被看作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医学影像是AI在医学领域的最主要应用方向之一。 人工智能的产品,尤其是肺结节的产品在临床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使用,医生对它是比较信赖或者是依赖的。
AI人才“朋友圈”
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认为,在中国如此好的发展环境下,青年一代AI人才要突破“前浪”因时代限制造成的局限,去做更多的尝试。在超越他人以后,看到的是无穷大、无方向的零空间(null space),可探索的方位增多。
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表示,近20年中国的AI人才成长非常迅速,这些人才在国内接受过高校培训,又在海外进行过充分学习,如今纷纷回国创业或从事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