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夏令热线今天再度开线。上午开通仅两个半小时,已接到电话1205个。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投诉渠道不断增多的当下,夏令热线为何热度依旧?因为它一头连着市民百姓,另一头连着媒体和政府,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传递着城市温度,助力更多市民享有品质生活。

盛夏、上海、热线,这是夏令热线的三个关键词。第一届夏令热线诞生于1993年。当时的上海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盛夏时节,市民遇到的糟心事、烦心事多。本报夏令热线开通后,及时为市民解决了大量急难愁问题,因而被亲切地称为“为民热线”“民生热线”,也成为上海媒体优秀品牌。去年,夏令热线共受理市民诉求16.3万余件。

27年来,从“停水断电”“暴雨积水”“垃圾成山”到“噪声扰民”“公交出行不便”“违建难除”,再到“小区停车难”“高空坠物隐患”“培训机构跑路”……市民投诉热点不断变化,一家一户的小事少了,一个小区、一个社区,甚至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多了,从中可以看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新问题、新挑战。而有关部门也把这些新的难题和瓶颈作为工作目标,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最近,本报推出了系列夏令热线回访:浦兴路街道中大街地块,“三不管”小巷不再“肠梗阻”,市民的“停车恐惧症”治愈了;上海街头的人行道,越来越“舒平美”了;航头基地、三林基地等大居的公交、菜场配套完善,家门口烟火气浓了,生活更惬意。从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改变中,可以看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上海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上海打造“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其中有一条就是: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什么是品质生活?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但城市安全、环境优美、小区整洁、居住舒适、办事方便、消费无欺,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市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夏令热线的一个个来电,可以听到市民不断提升的品质生活需求,也呼唤着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7年来,夏令热线改变了很多很多。但不变的除了铃声,还有我们的初心和媒体的责任。

邵宁/文

07-13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