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安徽保姆照例回乡过年。不承想,她当天走,岳母就住院了。医院规定90岁以上老人一定要有人陪护,而医院里一对一的护工都回乡了,于是家人轮流上场了。

恰在此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袭来,人们响应国家号召,减少外出,马路上罕见人影。但去医院陪夜,是责无旁贷的,这样从住处到医院,两点一线构成了我每天的行踪。每天进医院大门要测体温,进病房大楼再次测温,到了护士台还得登记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也一概不能漏。几天后,管理更严格了,加上了登记体温及有无外出史,尤其是重点地区旅游史。

我按规定填了各项后,在“有无温度”一栏犯难了。填我没有温度吗?虽说现代人的体温已经低于37摄氏度了,但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没有温度呢?填无温度显然不妥。问题是这个栏目的设置,明显是用词不当。我对护士说,人当然是有温度的,是不是这个栏目改为“有无发热”更准确些?护士听后笑了,从善如流,当场改了。

边看边聊 | 护士问我:有无温度?我:???-LMLPHP

夜里无事,又想起填表的事,不禁哑然。

现代化的办公方式让人除了签名外,完全可以不用笔了,以致相当多的人常常提笔忘字,准确用词也成了一个问题,不准确不规范的表达成了常态。互联网兴起后,中国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现代人似乎不会写字了,也不会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意思了。就以此次每天预报新冠肺炎疫情数字来说吧,竟然能看到“截止到何时何分时为止,累计确诊多少人”这样不准确的表达,让人无语。

用词不准确,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报纸广告就是一个重点,却似又不太受到重视。每每见到报刊上的讣告,有些落款上是“爱妻”“贤妻”,这本是丈夫对妻子的敬称爱称,却被用在了讣告发布者自己身上了。

再比如,“位”是尊称,是敬辞,是对他人使用的,却有人用在自己身上;还有的人将它用在不值得敬重的人身上,如“一位罪犯”“这位贪官”。语言表达的混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

这种乱象在媒体上也是屡见不鲜,电视节目预告时间字幕常将晚上10时,写为“晚上22时”;有的将告示写成告事;错用“的得地”更是不在话下;用得最多的,当属某展会或会议“正式”开幕,难道还有非正式开幕的吗?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感慨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型,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为了纯洁文字,20多年前,上海诞生了一本杂志叫《咬文嚼字》,专门纠正文字差错,深受读者的欢迎。我但愿它能早日下岗,那时就是我们的文字水平提高之日。

从“有无温度”说起,已扯远了。我们是汉字传人,将字写好,将词句写准确,不会是一个过高的要求吧。

05-07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