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曾在东湖长天楼举办的“武汉城市发展论坛”上,作了一次演讲,题目是《武汉的文脉》。观诸史迹,武汉的确有一条文脉存在,它起于武昌的九峰,止于汉阳的扁担山。武昌的大学区以及宝通寺、长春观,蛇山的黄鹤楼以及汉阳的龟山诸胜迹,琴台、归元寺等等,都在这条文脉上。
长期以来,人们对汉阳的认识多少有些偏差,认为它就是一个工业区,其繁华与重要作用不及武昌与汉口。若从文脉的角度讲,汉阳古琴台,既是汉阳早期的南歌雅韵,亦可视作武汉文脉的发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故事的发生地,断不会是草莽之地。我大约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游古琴台,尽管当时很破败,我仍感觉到此地有旷达冲虚之气,不免想到了“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山川信美,若无高士之旅痕,这山川则只能当风景区来看。高士与山水的相遇,便可创造大千世界中的文化高地。诚然,历史中的汉阳,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前不久,我又专程到汉阳参观了张之洞纪念馆。看完之后,不免又生了感触。某一个人与某一个地方的相遇,这实在是天地间的一个大机缘。幽州台若没有遇到陈子昂,武昌的黄鹤楼若没有遇到崔颢,自蜀入秦的蜀道若没有遇到李白,黄州赤壁若没有遇到苏东坡,他们为这几个地方写出的千古名篇便不复存在了。一座楼,一条路,一条河,一座城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而生动起来,从此声闻遐迩,这种例子太多了。当时的相遇,后世的风景。但是,因文艺而生出的机缘,只能成为佳话。因事功而生出的机缘,才是创造历史的美谈。如伍子胥与苏州、李冰与都江堰、张之洞与汉阳等等。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匠心独运的人,又何尝不能改变一方水土呢?
因为张之洞,汉阳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孵化器。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均于一个半世纪前诞生于江汉之间的这一座古镇,并成为世人瞩目的翘楚。顺应了历史的是佳话,超越了历史的叫神话。张之洞在汉阳的事功,允在佳话神话之间。兹后,蛇山上又修一座奥略楼,张之洞为之撰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在张之洞看来,他督鄂十几年后的武汉,俨然可以与世界一流发达地区比肩而立了。这位终生喜欢横经吟诗的政治家,胸襟自是非凡的阔大。
从钟子期到张之洞,汉阳的文脉一直在蔓延、发展,他们一注文艺,一注科技,都是汉阳的知音。风云际会,有凤来仪。只要汉阳的热土在,这样的知音总会不期而至,应运而生的。(熊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