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小区居民拍摄到的貉 采访对象提供
“有居民被‘野兽’咬伤,小区快成野生动物园了。”松江区米兰诺贵都的业主周女士日前致电夏令热线,反映小区里有“野生动物”在晚间“大摇大摆”成群结队出现在步道上、花园里、水池边,起码有十几只,还咬人。
安营扎寨并非偶然
周女士提到的“野兽”,有居民说是黄鼠狼、狗獾,还有人猜测是狸猫,其实是上海土生土长的野生物种——貉,“一丘之貉”的貉。它们昼伏夜出,食性杂、穴居。周女士等50个居民成立了一个“小区的貉解决群”,7月10日发布了曹小姐被咬伤的照片和疫苗注射记录,引起不少居民担忧。绿化美、生态好,宜居的不仅是居民,也吸引野生动物前来安营扎寨,群里就常有居民上传成群貉活动的照片和视频。
人和动物怎样和谐相处?问题摆到了居民和社区管理者的面前。
米兰诺贵都共有居民1522户,小区中央人车分流,绿化灌木密,品种多,当了15年物业经理的马晓华引以为傲。这两天,他忙于接待松江区绿化市容野保部门人员和复旦大学专家,街道居委也多次前来查看。“小区2018年就发现过貉,起初一两只,可能从隔壁别墅区窜来,居民认为小区环境好,并没在意,反而是半夜蛙鸣引来不少投诉。这次貉咬伤了人,街道和居委都很重视,请来专家查看。”专家认为,小区生态较好,有蛙叫虫鸣,有花果飘香,食物链丰富,还有人投喂,吸引野生貉定居繁衍。
图说:小区环境优美生态好,凉亭后面就有貉的土洞 记者 王军 摄
图说:伤者就医记录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有人害怕有人投喂
“长得挺可爱,看上去萌萌的,孩子们还挺喜欢,也很好奇。”貉伤人事件之前,不少居民更倾向于保护野生动物,还有爱猫的老人定时定点投喂猫粮。在发现貉抢食猫粮之后,老人担心猫咪受到伤害,猫粮反而投喂得更多了。
“都说貉胆小,但晚上六七点后,三五成群地在你面前晃过,夜里打手电照它,也不躲。它们很警惕,与人保持距离,眼晴发亮冒冷光。”有居民担心小区里貉越来越多,不仅伤人,晚上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也容易吓到居民。
昨天下午4点半,记者来到小区,看到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在中央庭院玩耍,个别小学生没有家长陪伴,也在互相嬉闹,并没有发现貉。在物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五米旁的竹林里,在配电房水泥楼梯下面,发现一个土洞,一个灰色脑袋探出来,又迅速缩了回去,洞中传来一阵骚动,回音很长,不排除还有别的出口。洞口附近与貉经常出没的池塘边石头上,还能看到食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既要保野生动物安全,也要让居民住得安心。”面对居民求助,向阳桥居民区书记徐巧林首先向居民宣传了“7月1日松江区被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的通告,貉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种群比较脆弱,禁止猎捕。他请居民放心,已准备了诱捕的笼子,捕捉后将交给有关部门野外放生。
上海动物园专家徐正强博士指出,城市外扩和绿色生态建设拉近了居民和野生动物的距离,松江、闵行和青浦都出现了类似“冲突”,考验的是城市治理能力,我们应努力寻求人和动物长期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在2至6月的繁殖期,貉有护崽本能,具一定攻击性。他建议,居民要与貉等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在貉经常出没之处设置警示牌;提醒居民,再可爱也勿接近;不要投喂,及时处置社区的分类垃圾。上海动物园附近原有约80只野生貉,但现在只有十多只,种群会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干预。如被抓伤咬伤,应及时就医打疫苗。对貉的自然洞穴,切勿人为封堵,以防貉迁至居民楼中,引来更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