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 来源/周建莹 摄
讯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左妍)记者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该论坛已坚持15年,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探讨中国医改之路,交流中国医院管理经验。今年主题是疫后谈医,灾后论防。现场,曾奔赴武汉第一线或作出重要贡献的的抗疫战士分享经验。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从新冠防控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题演讲中说,自SARS之后,上海市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经过H1N1、H7N9禽流感防控等多次实践,以及国内外卫生应急工作交流,卫生应急的理念、知识等也不断更新,已到了需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从实践来看,特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倚重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其重要功能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社会判断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依据。本次疫情发病情况远超预估,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直接对医疗资源使用及防控措施的选择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今后主要举措是加快建设58个医疗服务圈,提升区域医疗中心诊疗能力,抬高全市医疗服务基础水平;设置117个发热门诊,配置CT等设备,提升发现病患能力;设置200个发热哨点门诊,筑牢发热诊疗服务网络网底。围绕将上海建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目标,着力提升硬件设施、学科人才队伍、科研攻关、公卫应急信息化、舆情应对和引导五方面能力,一是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纳入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之中,不再是卫生单打独斗;二是借助各方力量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产学研工作;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主干-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有效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和舆情应对能力。
图说:张文宏在论坛上作《学科传承,新冠“高考”》主题演讲 周建莹摄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说,疫情期间,在上海市政府提前决策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指挥下,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国唯一具有负压功能的建筑主体工程应急储备楼,拥有负压床位共527张;并未雨绸缪,提前储备了大量防控应急物资。卢洪洲还畅谈了上海堡垒的下一步规划及建议,他认为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应具备三大功能:一是区域范围内病例应急救治,在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后,提供紧急医疗救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二是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为临床救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发病原体可能导致的疫情提供早期预警;三是研发、创新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尤其是研究和储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曾带队出征武汉,他认为,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和反思。首先方舱医院为应治尽治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应收尽收,迅速扭转了疫情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马昕说,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心得给我们带来四大思考,一是公共建筑要预规划,即城市建筑进行临时医院改造时要预先进行可能性排摸,制定快速改建预案;新建建筑时,感控、应急专家应参与设计等;二是应急物资要预储备;三是应急物资要“平战结合”,既能满足日常临床使用需求,也要考虑便携、轻便,能够快速打包;四是多团队要协调演练,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学科、多单位、跨部门需配合,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联合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
论坛上,带队援鄂的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刘华以及坚守上海抗疫一线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均作了主题发言。
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要科学理性看待疫情,小小的病毒已给人类很多教训,科学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决策也很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希望有一个有效、敏感、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预警体系,也希望这一体系是一个法律的体系,是一个自动启动的体系,是一个更少的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体系。公共卫生问题一定要被高度重视,任重道远,但这一定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