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区五角场的创智天地,一个小小办公楼积聚了100多个研发人员,七成以上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他们聚焦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研究如何让车辆更聪明,驾驶更有乐趣,其管理模式采用硅谷创新公司普遍用的“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这个互联网基因十足的“学霸团队”是上汽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是上海首批7个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之一。成立2年多以来,他们研发的技术已广泛用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出行、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
一个国有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优秀人才,不少人认为这些人才只会出现在”BAT“互联网公司或大型高科技公司。“因为我们有优秀的研发项目,吸引高水平的研发人员愿意贡献智慧,助推技术一个个落地。”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金忠孝回答。
近期,上汽自主研发的智能重卡将在上海洋山港开展准商业化运营,今年计划完成2万个标准集装箱运输任务。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让它不断“学习”,变得更“聪明”。今年,智能重卡可以实现精准倒车,十多米长的重卡,在两侧到轮胎只有7-8厘米的狭窄库位中,整体入库成功率高达100%,倒车平均用时70秒,已超过熟练驾驶员的倒车效率和精度;队列行驶也从原来的4辆增加到5辆,行驶间距缩小到15-18米。这背后是“上汽大脑”的支撑。
“上汽集团人工智能平台,我们也叫上汽大脑。这个大脑底层的核心算法是一样的,它包含了核心技术,有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最底下就是超大规模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通过这个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训练这些核心的算法。”
目前,上汽智能重卡实车道路测试里程已超过9万公里,台架虚拟仿真测试里程超过570万公里,应用场景从深水港物流园区-东海大桥-洋山一期扩展到洋山四期。在今年洋山港准商业化运营的基础上,上汽集团将联合上港集团、中国移动,下一步实现百辆级,并迅速向千辆级智能重卡大批量商业化运营推进。
在金忠孝看来,实验室的”初心“在于探索实体经济的人工智能应用。” 整个实验室基于上汽集团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跟大数据,研发建立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同时用这些关键技术去赋能整个集团的各个业务单元。我们研发出一个好的算法,可以用到多种不同的场景下同时产生经济效应。”金忠孝举例说,在消费者熟悉的网约车领域,人工智能调度算法,帮助上汽集团出行板块降本增效10%以上;在整车制造方面,每辆车上万个零部件的调配,生产的排期,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我们专门做了套算法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比如,系统做生产预测,能比较准确预判下个月生产多少零部件。生产计划如何把车间所有生产设备、工人全部用足,降低成本。以前调整计划要花一两个礼拜甚至一两个月,现在有了这个算法一分钟就调整出来。”
上汽还在牵头制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三角创新平台“落户上海”的方案。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介绍,将努力发挥上汽的产业优势,从上海起步并在长三角多个城市创建示范区,实现Robotaxi、封闭区域无人驾驶、固定线路无人公交等多个场景应用落地,进一步加快智能驾驶技术等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叶 薇
图 片 | 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