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读出沧桑来-LMLPHP

近日检出喻守真先生选编的《唐诗三百首详析》翻读,中华书局1957年的版本。书很旧了,封面起皱、纸页泛黄、书角磨损不说,纸页上还留有多种墨迹的圈点,封底下角还见一道代数解题。书是老同事陈老师送我的,扬州师院中文系出身的他,“文革”后被改行教了历史。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陈老师的历史课上得好,唯家乡口音重了些。课下男生们调皮,会模仿老师的扬州腔,他并不生气。闲暇时他常翻喻编的《唐》本,还说这书是毕业离校时被扔在宿舍角落里没人要的。后来他把书送了我。我家有好几种唐诗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精装本《全唐诗》、明朝高棅选编的《唐诗品汇》,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清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嫌书品相难看,我本不想要,却不忍拂其好意只得收下。谁知我先生倒欢喜,说现在买不到这版本了。怕它散架,我找出锥子、细绳,以线装式法重新串定,再用白道林纸包封面,忽然发现书脊下端粘着一片模糊的小纸,似从前四分钱邮票大小,还能隐隐看出洇红的框线——那是图书馆的登记标贴。这不应了孔乙己那句“窃书,读书人的事……”之枉理吗?书现在我手,如此演绎下去本人也成“雅贼”,不免羞愧。想想历来的书画收藏,多是几经辗转其手,类似的故事也不少,心中便又安然。喻的选编集,竟是我俩翻得最勤的书。

家藏的唐诗集,版本最早要算线装刻本的《杜工部集》了。书共十册,垒起来有十厘米高。首页注“同治十三年冬仿玉勾草堂本重雕”字样,全套书用花纹漂亮的薄木板上下护夹着,再以白麻编的带条串起。买书发票还在,人民币六块钱,1977年从福州路书店淘来的。不知现价值多少,我们没打听过。书是用来读的,购旧书非为炒作发财。每翻此书必先净手,倒无需戴白手套,别弄得像文物鉴宝人似的。

这套用连史纸刻印成的《杜工部集》,除读杜诗外,兴趣还在于书原主所做的批注。页内遍见蝇头小楷繁体字写就的朱砂批注,字迹工整、遒劲有力。有书主的心得、批语、订误,甚至还有校闻、音注。眉批密密麻麻,审问、慎思、明辨一一具之,主人读书的良苦用心,足让后人钦佩。我想在书页里找出书主身份的蛛丝马迹,诸如印鉴等,却遍寻不着。但见一片巴掌大小的毛边纸,上抄写唐·苏涣的变律《诗十九首之二》,字迹与眉批所见如出一辙。书主无疑是饱学之士了,他是清末的秀才,还是民国初期的教授?他宝爱的这套书以及他的治学,在子孙后代中是否得到了传承?“文革”后又怎么流落到书肆……一部同治年间的刻本《杜工部集》,书内、书外也显出了人世沧桑。

中学时代我喜欢普希金的诗。没钱买书,就从图书馆借书来抄,如《小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纪念碑》等,至今仍不曾丢弃。“我在书里发现一朵小花,她早已枯萎,失掉了清香……”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再见到旧书中夹有花草这些小东西,断然没了多愁善感,斑白老者早已人情练达。而每每翻阅旧书,见有前人读书过后留下点点墨迹,还是会牵出扯不断的思绪缕缕。惺惺相惜,乃是爱书人共有的读书情结。

08-29 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