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并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9%,而且按照目前的发病率,到2030年,患者人数可能达到3.15亿。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外所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主要特征为肝细胞内脂肪的过度沉积。除了会引发肝脏严重病变乃至癌化之外,非酒精性脂肪肝还可能引发心血管及代谢疾病,或者加快它们的病程。然而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监测仍存在很困难。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新近开发了一种无创成像技术,有望解决这两个临床难题。
肝脏组织活检是当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常见监测手段,即通过手术抽取患者的少量肝脏组织,以评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肝脏炎症和纤维化通常是由氧化应激或其他肝脏损伤因素导致的。氧化应激是指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的一种状态,是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会导致脂褐素的形成,这是一种肝脏等器官和细胞中存在的“消耗性”色素。因此,该研究高级作者、美国麻省总医院E.L. Steele Rakesh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K. Jain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的Moungi Bawendi博士利用Bawendi实验室开发的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技术开发了一种自发荧光成像技术,希望通过将该色素可视化,用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等慢性肝病的早期和晚期监测。
通过该自发荧光成像技术,研究团队确定了肝脏组织是否病变并精准定位了肝脏的受损区域。利用该方法,科学家能够以无创的方式监测小鼠肝脏炎症和肝脏纤维化的形成和消退过程,而无需依靠组织活检。该无创自发荧光成像技术也有望用于人体检查,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病情严重程度。
“将该监测方法用于动物研究可减少因试验而牺牲的动物生命。我们也希望通过进一步探索,将这项研究推向临床,实现对慢性肝病的无创诊断和监测。此外,非侵入性无创自发荧光成像技术也有望监测受脂褐素影响的其他疾病。” Jain博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