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故事门市部!”如果你走至愚园路1112号,好奇地朝这间9平方米的玻璃小屋里张望,编着一头“脏辫”的店主汤木会推开窗,热情地向你打招呼。
图说:收故事的故事门市部 受访人供图
什么是故事门市部?每个人都会这么问他。简单说来,你送来一个自己的故事,汤木会送你一首即兴创作的歌。
你的故事究竟会变成民谣还是摇滚,那就要看他的灵感迸发了。要是聊得投机,他还能陪你喝一杯,运气好,他会下厨房为你做一份深夜馄饨,或是葱油拌面。
故事门市部,限时开放至10月,只在晚间10点以后收故事。
老底子的故事
去年夏天,在故事门市部还叫故事商店的时候,同样的位置,来了一位住在愚园路多年的老居民。他扶着自行车,向当时的一日店长汤木回忆起了当年住在这里的日子。
图说:故事门市部的前身——故事商店 资料图 杨建正 摄
老人出生在原来的公安宿舍,也就是现在的愚园公馆。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春节前后,愚园路修路,车子没有办法走,慢慢地就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来这里摆摊。他那时在读小学五、六年级,经常来街上玩,真的热闹得很——拉洋片的、卖年画的、看手相的、打麻雀的、变魔术的……“以前还有人会牵一匹白马来卖马奶,马上系着铃铛,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他们来了。”
就这样,汤木听了几百个故事,当故事商店在秋天歇业后,汤木又回到愚园路上的音乐工作室,成了淹没在人海里的上班族。好几次,他都听到路人谈论起故事商店:“哪能勿开啦?”汤木觉得,有些东西丢了挺可惜,于是故事商店有了续集。
怀旧情怀作祟,故事商店改名为故事门市部。汤木的爷爷一度误以为,他真的开了一间门市部,经常问他:门市部生意怎么样?忙不忙?
图说:故事商店更名为“故事门市部” 受访人供图
烟火气的新歌
57岁的弄堂阿姨,顶着包租婆式的卷发,身着真丝睡裙,叼着烟卷在故事门市部窗外驻足。30年前,她从昌里路嫁到愚园路,还与丈夫一起在此开了小店做起了小买卖,“我现在的梦想就想潇潇洒洒当个包租婆,人在任何时候还是要有梦想。”
看到这位活得洒脱不羁的阿姨,汤木把她的故事写成了摇滚:“街角处有位阿姨,有一把竹制的藤椅......整天笑嘻嘻,偶尔也会有点小脾气。”门市部开业以来,汤木已经数不清送出了多少歌,听了他的吉他弹唱,有人喜笑颜开,也有人泪流满面。
每一次结束时的仪式感,是他把手写的歌词折进信封,封口处点几滴火漆,盖上故事门市部的戳。收到这枚信封的讲述人,或许就将心底的秘密永远留在这里,轻装上阵,鼓起勇气继续笑对人生的难。
图说:客人都能收到汤木手写的歌词 受访人供图
有意趣的遇见
汤木八九岁的时候随家人在北外滩的老弄堂住了几天,清晨,他推开窗就见隔壁邻居小姐姐端着“钢宗镬子”,去买豆浆油条。再向楼下张望,来来往往的自行车,行色匆匆的路人,朦朦胧胧的雾气,隐隐约约透着说不完的故事。
每每走过愚园路,他都将所见所闻进行记录,比如“今天有只猫伴我一起回家”,故事商店也成为他挖掘和沉淀的另一窗口。5月,他发布了为愚园路写的歌《此地是愚园路》。曲中穿插了许多愚园路弄堂里的经典声音,来自他跨时3年收录的2000多小时的素材。有一段几秒钟的音频,同时混杂着老式收音机声、小区狗吠声、自行车叮当声,整整花费了他十多个小时。寒冬天未亮,汤木冻得直流鼻涕,只能录一段再去车里取取暖,即便这样他依然觉得那些琐碎的声音极富意义。
图说:“故事门市部”欢迎有趣的灵魂 受访人供图
曾经有人把汤木的故事门市部比作第8号当铺,他觉得太俗,“我不会魔法,我只想要有趣的灵魂”。在这里,只收故事,不收费。他计划着以唱片发行的标准做一张音乐专辑:“等到歇业的那一天,我想把最后一首歌送给我自己。”(记者 赵玥)
汤木其实是他的艺名,本名姓汤,爱制作木吉他,朋友们喊英文名Tom喊多了,就有了这个中文名汤木。曾在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进修、拥有十年吉他教学经验的他,身体里一直住着一位摇滚少年。
图说:汤木的身体里一直住着一位摇滚少年 受访人供图
为实现带着吉他去摇滚圣地北京朝圣的梦想,6年前,他带着自己的学生梅子,从上海出发,带着100块钱一路卖唱到北京,完成了这趟不寻常的旅程。
热爱音乐,热爱上海;喜欢烟火气,喜欢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汤木找寻街道上独有的声音,为普通人写歌,治愈一个个心灵……他其实也是在用艺术形式记录城市的变迁,见证自己的成长。让我们期待他独一无二的音乐专辑诞生。
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有梦想、有追求、有才华的人都会找到自己的舞台。或许,是在星光熠熠的剧院,或许,是在永不拓宽的马路一角。
>>>专题推荐:让日常生活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