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眼缘”很重要,家校合作也是如此。面对新的家长、新一届学生,如何迅速建立家校沟通纽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不少中小学老师在细节处花了不少巧心思。
在高安路第一小学,新生一对一个别家访的传统坚持多年。学校以女教师为主,第一次家访,学校就对教师的着装做出规定,要和日常教学期间一样,不能浓妆、不能涂抹过于鲜艳的指甲油、不能戴夸张的耳饰等一切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饰品、裙子要过膝、不能穿凉拖鞋……老师大热天来家访,不少家长会准备饮料和水果招待老师,高安路一小建议老师,面对家长的盛情邀请,老师不妨吃一口水果、喝点水,避免因过于拘谨而造成尴尬,但是,没喝完的瓶装水,一定要随身带走。如今,一些家庭出于各种原因,更愿意和老师在咖啡馆等地碰面。这时,学校会建议老师比约定时间提早一些到达,自己点好饮料静候家长。第一次见到老师,不仅孩子,家长也会很兴奋,希望尽可能多地和老师有深入沟通。高安路一小也对家访时间做出明确规定——不得少于20分钟,尽可能听孩子说、听家长聊,看一看孩子的小书桌整理得怎样,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
去年,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班主任陆智婕刚走出大学校门,就被学校委以当一年级班主任的重任。小陆老师坦言,倘若换成自己是家长,恐怕面对这样一名“小”老师也会在心里打个问号。为了赢得家长信任,她要求自己从一言一行上下功夫。“比如,我会留意不说‘你’应该怎样怎样,而说‘我们’应该怎么配合,把家长和老师放在同一阵营,一起为孩子的成长想办法。”陆智婕说,虽然是小小的称呼上的改变,但从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变成了平等交流的朋友式沟通,很快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
陆智婕说,无论新老教师,要真正赢得家长信任,展示教师的专业性是最重要的。她喜欢和家长分享自己掌握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亲子沟通技巧。有家长看见孩子沉迷电脑电视,忍不住打骂,但收效甚微。这时,陆智婕为家长想“怪”招妙招,例如,用‘惩罚’孩子做一些自己不喜欢但对成长有益的事情,取代无休止责罚,比如“罚”孩子吃胡萝卜。当家长们很快发现,“姐姐”老师能很快解开一个个心结时,信任感自然而然提升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