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参观上海科技馆 记者 孙中钦 实习生 华天择 摄
讯(记者 马亚宁)研学之旅、STEAM夏令营,自然科学探索营……“科学➕”夏令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青少年的青睐。如何更好地开发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搭建共建共享合作平台,让青少年研学少些热闹观光,多点科学真味?今天,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上海科技馆主办,中国科普研学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科普场馆、科普基地、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并共同倡议“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让研学旅行更加凸显科学教育的核心功能。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研学逐渐走入国内教育界的研究视野并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方式,科普研学兼具正规教育与社会科普教育的特征,更强调研究和学习、认知和体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提升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普研学,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来自教育、科技领域的专家代表与科普场馆、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企业等科学教育相关单位共同研讨的《共识与行动——搭建科普研学合作平台,凸显科学教育核心功能》倡议书,今天上午在上海科技馆发布。据介绍,倡议书进一步明晰了科普研学内涵,希望通过多领域、多学科协作整合科普研学资源,支持科普研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利用信息化力量丰富科普手段,探索科学教育新方式,更精准有效地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上海有300多家各类科普场馆,在科普研学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在积极参与其中。“科普研学和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是完全一致的,核心都是研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孩子们真正研究一些科学问题。”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告诉记者,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以及未来的上海天文馆等,都是青少年带着问题领略科学风光的好去处。走进场馆研学是问题式研究,不似书本,也不是灌输,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科学资源,通过细致观察,通过自然体验,开展多样化、兴趣化的自主学习。
目前,上海科技馆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认知、不同兴趣爱好等特点,编制了多学科的规范化标准课程。通过和100多所学校建立自然科学联盟,既把学校课堂搬进场馆,又推动科技馆资源融入校内课堂,“场馆➕”研学的创新正在渐入佳境。 “研学倡议的发布,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好的科普研学生态体系,让全社会都要从科学本真的意义上,从科学教育的本质上去开展各类研学活动。”他说。
作为2020年上海科技节论坛版块的重点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科学研学大会突出创新意识,以“科普创新与研学发展”为主题,还围绕国际视野下科普研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我国科普创新和研学发展的有效结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