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社区被壁画装点一新,电线杆、电表箱都成了小区一景;曾经饱受治安问题困扰的开放社区,经过改造变得既大方又安全,居民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拥有数万人口的上海最大社区,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软硬件均有了很大提升,成为超大型社区治理的成功样板……这是日前记者在闵行区莘庄镇采访时看到的一幕幕画面。
今年是上海城市副中心指标体系落地之年,站在这一关键的节点,莘庄经过多年耕耘,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为“生活在莘庄”赋予了安心、温暖、惬意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图说:经过改造的上海康城喷水池成了社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记者 孙中钦/摄
“趣园”诞生记
烈日当空,莘庄水清一村居民老余,冒着酷暑在自家楼下的绿化带里忙得不亦乐乎。老余什么时候当上小区绿化工人了?仔细一看,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只见在他的打理下,这一社区小花园成为了各种花卉植物争奇斗艳的舞台,有郁金香、鸡冠花、月季花,还有多肉植物等,在老余身后,一块牌子上写着两个字“趣园”。
居民怎么可以在小区绿化带里种自家的花卉?甚至还起了名字?原来,2018年,酷爱种花养草的老余从外地带回来两小盆仙人掌,种在自家阳台上。由于照料得法,仙人掌长势惊人,很快阳台就放不下了。无奈,老余只能把仙人掌种到了楼下的绿化带,还用木棒固定起来摆出造型,好看是好看,但很快也招来了居委会的干部。
看着绿化带里一人多高的仙人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菊红也不想简单粗暴地挖掉了事。该小区是典型的混合型社区,有商品房、售后公房和租赁房,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居住人员,好些居民都有土地情结,经常在绿化带里种些东西,虽然严加制止但屡禁不绝。看着眼前的仙人掌,沈菊红心生一计,和社区里老余等植物爱好者约法三章,只准种在这个小花园里,而且要好好种,把它打造成社区最亮眼的景观。
图说:居民自己打造的“趣园”
双方一拍即合,社区提供场地,居民们出人出力出花草,很快“趣园”就颇具规模,特别是花季,满园盛开的鲜花堪称社区里的小型花展。而这里也成为了居民们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打卡宝地”。困扰社区许久的陋习一朝变成了亮点,这番逆袭让小区里所有人都备感惊喜。
“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老社区,几十年风貌一成不变,所以像‘趣园’这样的‘小惊喜’才会这么受欢迎。”沈菊红告诉记者,这既是一个社区居民自治的案例,也是社区居民改善生活环境需求的体现。
除了“趣园”,水清一村里的“彩蛋”随处可见,社区聘请了第三方开展社区环境营造,把一些原本是“短板”的区域,变成了亮点。比如孤零零的电线杆和难看的石墩,经过一番“打扮”变成了笑嘻嘻的“小黄人”,又如挂在外墙上突兀的电表箱,也被装点得五颜六色。最有趣的要数社区里的一个小凉亭,背后的彩绘壁画里,人物大多都有原型,特别是社区干部们,基本都以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壁画上。
“虽然是老社区,但谁说不能想办法打理得漂漂亮亮呢?”沈菊红说,一系列小区治理问题通过文明实践行动,将居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一起,让人们对社区家园有了更多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变身记”
如果说水清一村居民关心的是如何美化人居空间,那么附近的莘中新村居民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完善社区最基本的安全与生活功能。
莘中新村,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莘庄城市化中最老一批建成的社区,曾是一个没有保安、没有门禁、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莘中新村,防盗窗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特别是沿街一侧的居民楼,密密麻麻的防盗窗如鸟笼一般。西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程丽告诉记者,装成这样,肯定影响采光和美观,但这是居民无奈的选择,因为在改造之前社区安防设施极为落后,无法保障居民们的安全感。除此之外,社区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缺乏停车位等问题,也困扰着这里的居民们。
从去年5月开始,莘中新村迎来了“美丽家园”建设,整个社区的面貌如今已是焕然一新。走进莘中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门禁和保安岗哨,社区所有开放区域都建起了围墙和电子围栏,社区里的角角落落都被摄像头全面覆盖,安全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说:水清一村微更新,设计成彩虹造型的电表
宜居舒适度也有很大的提升,不仅开辟了40多个停车位,结束了居民必须在马路边停车的情况,还拓宽了道路、设置了非机动车停车棚、分类垃圾箱等。如今的莘中新村,可以说已经补齐了之前的最大短板,从“落后社区”达到了平均水平,甚至还有一些惊喜。
在社区一角,一幢白墙黑瓦的老宅就是莘中新村隐藏的“彩蛋”。这栋乡村风格的宅基房的老宅和周围的建筑看上去格格不入,一问才知道,它是莘庄在变迁中仅存的几间农村老宅之一,见证了莘庄“沧海桑田”般的变迁历史。如今,屋主早已搬迁,但这栋建筑则被保留了下来,它将成为记录莘庄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社区环境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居民们。张阿姨多年前从市区搬到莘中新村,家门口就是一个违建房,道路狭窄通行不便,社区环境也糟糕。但经过改建,门口的违建房被拆除了,视野豁然开朗。还增加了许多公用设施,比如老小区的居民喜欢在晴天把被子抱到外面去晒,小区里就安装了一些公共晒衣架。“我住在这里很开心,养养花草在小区散散步,环境变好了也变安全了,让人觉得安心温馨,我越来越觉得当年搬过来是正确的选择。”
“微城”逆袭记
说到莘庄镇,一定绕不开上海康城,它是上海最大规模的社区,建筑面积近208万平方米,巅峰时期人口超7万,别处是一个居委管四个社区,这里则是一个社区设四个居委,莘庄镇1/7的人口居住在此,银行、警务站、超市、饭店应有尽有,比起社区,这里更像一个“微型城市”。
体量是别人家的数倍,管理难度与责任自然也是数倍。多年前,上海康城给人的印象基本是大、杂、乱、闹。群租、设施老化、治安差、管理效率低下……问题一堆。小区监控设备损毁大半,各类案件持续高发,2015年小区入室盗窃平均2天发生一起,一度“荣登”网友们评选的“沪上最受小偷欢迎的十大小区”排行榜,新闻媒体称之为“沪上最乱小区”。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新一届康城业委会在一片质疑声中站稳了脚跟。上海康城业委会主任郭琪安在当选后就有一个外号叫“万户侯”,带领业委会真正肩负起12300多户居民的利益与福祉,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全问题。2017年3月,康城投入1300余万元安装了1946个高清监控探头,并建成了2个监控中心,这立即改善了社区治安状况。从平均2天一起的入室盗窃,转变去年一年发生2起。信访量也断崖式下降。
图说:凉亭背后的彩绘壁画
其次,就是社区面貌的改善。小区门口的喷水池,设备损毁常年无人打理,几乎变成臭水塘,还一度传言要被拆除;康城标志性的凯旋门年久失修,浮雕纷纷掉落,一度周边拉起了警戒线;社区里原本最大的亮点,亲水河道人工湖,变成一潭死水,水面上满是绿藻,亲水平台沦为鸡肋。
2018年,借着闵行区“美丽家园”项目综合的东风,康城开始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造,对景观、道路、硬件设施等大规模修缮更新。如今,喷水池每到周末晚上就会上演音乐灯光秀;凯旋门整修一新重新成为最“靓”的门面;人工河到处盛开荷花,偶尔还能看到居民泛舟戏水,未来将与外面的河道打通成为活水。
提升的不只是硬件,管理软件同样重要。因为规模巨大,康城居民申请维修曾经非常麻烦。于是2018年8月,康城业委会年轻委员王斐斐参与自主研发的“社区维修基金日常工程项目电子签核系统”投入使用,研发过程花了一年半,成效显著。郭琪安告诉记者,康城平均每年约有2600件日常工程须动用维修基金,日均七八件。如果依靠人工,审核速度极慢,几个月都未必能完成整个流程。电子签核系统实现全数字化、云处理和移动解决,可使社区全部维修申报项目的前端处理和后端结案及后台工作实现全电子化,同时可实现量化操作。原本几个月的审批流程,现在只要几天,而且完全公开透明,居民可以随时来检查任何一笔账目,社区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一点一滴的改善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崭新康城,还有居民实实在在满意度的提升。”郭琪安说,康城的变迁其实就是近年来莘庄镇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政府精细管理,居民齐心自治,携手打造充满暖意的美好城市家园,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居民享受安全、舒适、便利的乐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