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飘香的炒麦粉。说起这炒麦粉,在中国美食系列的族谱中还真找不到它的位置,因为它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原因首先在于其用材单一:小麦粉或大麦粉。其次是烹制简单:或将小麦粉、大麦粉直接放入铁锅中翻炒至焦黄色,飘出香味即可;或将淘净的小麦粒、大麦粒先放入铁锅中翻炒熟后再用石磨磨成粉。第三是食用简单:舀几勺炒麦粉放入碗中,只需用开水冲泡后调制成糊状即可食之,若要讲究一点,放点白糖,即可送入嘴中,完成享受幸福的感知。
虽说炒麦粉如此普通,如此简单,可在饥饿时代它又显得十分金贵。那时大家的口粮都是按计划按月配给,谁家都不可能有多余的面粉供你做炒麦粉,有做的,那定是家中有坐月子的产妇或刚断奶的稚童。还有个例外,就是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带上炒麦粉是为了能省下一笔上饭馆的开支(据说还能治水土不服)。我能吃上炒麦粉是当知青的时候,时时惦念着我的母亲不时会在口粮中挤出一点面粉炒熟后经邮局给我寄来。每当我打开邮包闻到从中飘出的麦香,口水就会在一瞬间溢满整个口腔,整个身心仿佛全都被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包裹了起来,那份温暖足可以让我醉上几天。后来,回城了,虽说生活在不断地改善,能端到嘴边的美食也层出不穷,但我还是会不时烹制一些炒麦粉放在咖啡瓶里备着,作夜宵用。
去年的麦收时节,我回了一趟第二故乡,见村里的老人也在忙着为在城里打工的孩子炒麦粉。那醇厚、浓烈的麦香不断地从一家家的窗户里飘散出来,沁人心脾。为了炒好这麦粉,老人们要忙活多时。他们得先从新收的麦子(主要是大麦)里细细地挑选出粒粒饱满闪着金黄的麦粒,然后淘洗干净后沥干,再入锅用文火慢慢翻炒至麦粒泛出淡淡的焦黄色,飘出浓烈的麦香便起锅。待凉透后再用石磨细细磨成粉。据说,这种先将麦粒炒熟后再磨成粉的做法还是在城里打工的孩子关照的,目的是好让炒麦粉保留住全麦的成分,吃起来更有营养。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我母亲为我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从城里邮寄到乡下,是为了不让我挨饿,让我服水土。如今乡村里的父老为进城打工的孩子炒制炒麦粉,再千里迢迢地通过快递从乡下往城里寄,却是为了给吃腻了美食的孩子换个口味,勿忘家的味道。尽管这炒麦粉的风水在轮流转,但不管如何转,其情,依然系着天下父母心;其味,依然是老手艺;其香,依然是从故乡的柴灶上飘出。无论你我处在河东还是河西,那飘香的炒麦粉,永远是心中乡愁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