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 | 与贝多芬“相遇”-LMLPHP

在书展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刻,我参加了建投书局举办的一场《贝多芬传》为主题的读书会,主讲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

贝多芬是我中学时代音乐的启蒙。那时候学业繁重,音乐则是唯一的消遣。我当时经历了人生、家庭的变故,母亲一病不起,在一年里就匆匆离世。那一年,我把自己关在房间,一遍一遍听着贝多芬的《月光》,那温暖的旋律,像诗一样优美,逐渐抚慰了我的伤痛。学校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有张贴着这位大师的照片,他目光炯炯,嘴唇紧紧抿着,仿佛欲言而止,整个人却透露出一种倔强,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抗。

会场内,我认真地听着杨燕迪教授生动的演说,他从三个阶段解读了贝多芬人生重要的节点,懵懂的少年,成熟的中年,圣哲的晚年。他的创作也十年一个阶段,不断递进,日趋完美。我对于贝多芬的感情非常特别,年少时靠近的是他的音乐,直到如今,才开始了解他的人生。经过这漫长的岁月,我长大成人,每当回首,贝多芬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曲子,仿佛都在诉说他的故事,也在抚慰我的心灵。

“贝多芬是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自信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自省之路,通过透彻地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槃的智慧哲人。如果说中年的贝多芬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宏伟气概,晚年的贝多芬则达至‘天人合一’的悠远境界。”杨燕迪教授缓缓念出这段话。我清楚,贝多芬患有耳疾,逐步失聪,到了晚年彻底听不见了。但他在晚年的成就,超越了早期,真正获得了对人生新的觉悟。

当下的我自己,又处在迷惘的阶段,事业的停滞不前,生活的不尽如意,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时逃避现实的自己。是他,贝多芬,又及时出现了。这一场读书会,我听到最后,随着杨燕迪老师播放的音乐片段,我不禁湿了眼眶。那些跳跃的音符,在耳边流淌,温柔的,活泼的,激烈的,雄壮的,悲伤的,愤怒的,沉重的。我又一次被这位250年前出生的音乐家所征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许多苦难,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春秋,贝多芬全都用音乐记录了下来。

所以我选择了书写,这场读书会,能够参加太好了。长大成人后,只有勇于超越自己,不畏惧困难,或许,将来,每个需要鼓励的时刻,都仍旧需要贝多芬。

08-30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