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恢弘画卷中,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和亲历者。而那些大时代的口述者们,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外婆生日。和煦的春光中,一家子又帮她庆祝了生辰。她在一个扁扁的饼干盒中,拿出了一张张老照片,与我们讲述岁月的故事。
第一张是一幅全家福,外婆站在前排,还是个小娃娃。相片已泛黄破损,带着那个年代银盐胶片所特有的厚重。
外婆生于上世纪30年代,成长在烽火连天中。幼年时家里穷,她每天都帮隔壁的教会学校缝补窗帘,只为了能旁听一些课。没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她,虽然一手漂亮的中英文书写,却常常感慨自己始终不识英文。
第二张是她与一个英俊青年的合影,两人都一身戎装、胸前挂着勋章,背景里的天安门是摄影棚的布景。
16岁时,外婆虚报了2岁的年龄,一腔热血踏上了远赴朝鲜的征程。在万里之外的长津湖和上甘岭,九死一生中幸而全身归来。在那里长期的冰水浸泡让她的膝盖留下了病根;也是在那里,她遇到了我的外公。这张就是与外公的合影。2年后,第一个孩子出生了。
第三张照片带着白色花边,两口子和两孩子,身上都裹着棉衣,背后是一列火车。
这是60年代,外公被打成右派,举家搬去了南京。那几年的时光是灰暗的。穿着厚厚军大衣的女儿,则被送去了黑龙江,在极北之地开始了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涯。
第四张是在南京,依然是两口子与两孩子,儿子还略带青涩,但个子已经是最高的了。
70年代末,四个人脸上的笑容和身上的穿着,透出着与10年前完全不同的气息。儿子已经是钢铁厂出色的技术工;女儿也已从东北归来,成了工农兵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第五张相片,是彩色的,跃动的斑斓预示着新的时代。照片中,外婆站在天安门的国旗前,眼神透着自信。
走入80年代,新风阵阵,扑面而来。影像的色彩在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靓丽,却掩藏不住那个年代迸发的斑斓。全家搬回了上海,外婆在一家国营冶金厂做销售。深得领导信任的她从此走南闯北,为冶金厂建立一个个分销点。那也是她的黄金年代。
第六张,外婆在一个餐桌前,两个孩子啃着手中的炸鸡。那年代的傻瓜机,照片的色调总有些偏蓝。
没错,这就是在90年代初的东风饭店肯德基。毫无疑问,当年的家乡鸡,远胜过今天的米其林。几年前,我和表弟来到了世上,相片里啃着鸡的两孩子正是我们。而外婆只舍得吃小圆面包,外公呢?在给我们拍照呢!
第七张是在一座水乡的石桥上,相片中外婆与外公微笑着望向远方,眉宇间充满幸福。
进入21世纪,相片的画质和色彩已接近现今的水准。他们早已退休,儿女有着稳定的工作,第三代也已考上了大学。那时外公刚做好肺部手术,身子很虚弱。2年后外公就过世了。此刻看到相片,在那阳光与笑容之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刹那永恒。
第八张,是和家人的合照,外婆坐在轮椅上,背后是新加坡的天空之船。这是一张数码相片。
以前外婆总是说“不想出国啦,我50年代就去朝鲜出过国”。在2010年的世博会后, 外婆开始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各地走走,虽然常需要轮椅。日本、韩国、澳大利亚,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趁走得动,也想去各处多看看,”她笑着如是说。
第九张是在一家餐馆里,外婆抱着一个机灵的小男孩。照片是竖版的。好像自从用手机拍照后,大家都更习惯竖着拍。
这几年,外婆膝盖的病越来越重,终究是没法再出远门了。除了家人照料,社区关爱老人的长护险每周也来照顾她两天,生活又回归到了恬淡。接着,表弟的孩子出生了,外婆又开始喜悦地看着她的第四代,一天天地成长。
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透过玻璃窗洒在她的发梢,闪烁着银色的光泽。说到那些永远留在朝鲜的战友们时,她又哽咽流泪了,虽已相隔一甲子有余,却又仿佛就在眼前。倏然回神到今天的生活,直让人觉得恍如隔世。她看着手中的照片,说道:“我真的觉得很满足。曾经我也为保家卫国和经济建设尽了自己的一份力。看到今天的国家,今天的生活,我是真的、真的觉得很自豪、很满足,也觉得很幸运。”
青山翠柏,初心依旧。从历史的画卷中走来,虽历经风霜雨打,仍然深深地热爱着这个世界、这个自己生长和奋斗的国家。我想,这已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了吧。(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