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成了沪上新的打卡地,不少市民来到此地追寻历史印迹。而对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石昊来说,他对四行仓库有着特殊的感情——曾担任四行仓库文物勘察项目负责人。
2010年至2015年期间,上海市建科院持续参与了四行仓库的保护修缮工作,应用先进的技术检测手段,探明四行仓库的“前世今生”,为修缮实施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图说:四行仓库新旧对比 记者 陈梦泽 摄
勘察团队精密考证
2015年的夏天,上海多了一面墙,高大的、沧桑的、弹痕累累的墙。历史原貌让人肃然起敬,但前来参观的人们有所不知,当年还原这面墙的原貌,花了团队不少功夫。
“十年前的四行仓库历经过多次改造,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四行仓库在上世纪90年代变成了文具批发市场,忙乱的脚步、时间的流逝,往事还能寻到痕迹吗?这是当时团队遇到的最大挑战。
设计团队提出了恢复西墙1937年战后历史原貌的方案,为了判断当时弹孔的准确位置,勘察团队在参考历史照片、图纸文献的基础上,对四行仓库西墙开展了详细现场勘察。“勘察中我们剥去了墙面粉刷,发现砌筑砖有红砖和青砖两种:房屋原来的填充墙是红砖,修补弹孔时采用了青砖,这才找到了弹孔的准确位置和范围。”
带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对四行仓库的勘察工作持续了五年,其中耗时最久的是为老建筑建立“数字化档案”。四行仓库历史悠久,现存图纸资料缺失严重,又经过了多次改建,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恢复它的“真身”?“技术是成熟的,这项工作主要复杂在其繁琐程度和精细化要求。”石昊介绍。团队采用了3D扫描仪、全站仪等精确测量设备进行现场测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包括3D模型、建筑平立剖图纸及结构配筋图纸、结构计算模型等,为后续的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料。
图说:四行仓库西侧弹痕累累的墙壁,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拍照留影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四行仓库采用的是板柱结构,其抗震性能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而文物建筑的属性又决定了不能对它进行大规模的加固。”一边是硬件性能条件,一边是文物原有风貌,要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大难题。设计团队和勘察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反复论证,并充分听取了文保专家和抗震专家的意见,最后提出了保持结构现状,采取减震措施的方案来让房屋更坚固。四行仓库一共设置了44组软钢阻尼器(位移型),提升了建筑整体抗震性能。
接下为四行仓库开展勘察和检测评估工作时,石昊踏上工作岗位刚满五年。被委以重任,他的心情有些忐忑。“一方面觉得这个项目特别有意义,能担任负责人十分欣喜;一方面也有些惶恐,担心自己能否做好。”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团队细心检测评估,提交的勘察报告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为修缮施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老建筑有大意义
“今天,听到了一个很高兴的消息,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结果揭晓了,四行仓库修缮工程最终全票获选。作为四行仓库文物勘察项目负责人,我与有荣焉。”这是石昊在2017年4月18日的日记里写下的。在石昊看来,通过努力让四行仓库恢复原貌,让人们可以到实地去感受、去纪念,这项工作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在全民的历史传承中都具有很重要意义。
图说:2015年,四行仓库西墙拆去部分脚手架后,当年被炸毁的残壁及弹痕逐渐显露 杨建正 摄
“四行仓库是苏州河两岸仓库群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代表了老上海仓储建筑技术的巅峰。”石昊告诉记者,“四行仓库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体系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先进性,中心通廊设于建筑南北向中轴线上,同时作为交通空间和采光天井,通廊两侧分部仓储空间,动线合理,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大大增加了仓储容量,高窗台、通透大空间等设计元素均符合现代仓储空间和物流的准则。”此外,四行仓库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国内早期工业建筑,其外立面和室内装饰简洁,无梁楼盖系统的八角形柱和柱帽美观大方,具有鲜明的近代工业建筑特征。
2015年8月13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落成开放,见到它“改头换面”后的样貌,石昊十分感慨。“开馆后,我多次前往参观,也常常为同去的朋友充当‘讲解员’,告诉大家那段历史,介绍我当年的工作内容。”
【延伸阅读】四行仓库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工商业发达,国内外银行纷纷入驻。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成立联合交易所,简称“北四行”,后改为“四行储蓄会”。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抵押货物不断增加,储蓄会在上海苏州河畔置地建仓,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四行仓库”。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谢晋元将军率领孤军坚守四行仓库,击退侵华日军轮番的疯狂进攻,震惊中外。
1949年解放后,四行仓库交付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依然作为仓储使用,2003年并入百联集团。2005年至2008年,以四行仓库为标志的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逐步由仓储功能向商业办公转型。
2015年8月13日,经过整体修复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