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新冠疫情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来实现绿色经济转型-LMLPHP

来源/东方IC

讯(记者 马亚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引发的连锁经济反应,无意间给全球减排带来了正增长。随着疫情发展进入新常态,短期减排效应能不能成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拐点?昨晚,线上直播了一场有关气候变化的未来科学论坛,多国科学家就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碳减排等气候变化话题,展开了云端讨论。

“新冠疫情可能是人类实现零碳排放的最后一个窗口期。”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关大博说。自2017年起,他就和全球众多科学家联手建立了一个网站,用以记录全球的碳排放数据,并供免费下载。“新冠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各国碳排放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经济重启,这条排放曲线又开始上扬。”最近,英国政府和其他几个欧洲国家均给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后新冠时代路线图,主要思路是“这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来实现绿色的增长或者绿色经济转型,以帮助我们实现一个零碳排放的社会”。

有关于此,科学家也有自己的思考。在关大博看来,数据共享,节约消费和公众沟通,是后疫情时代全球可持续减排的三大关键词。特别是消费,有些有害健康的消费习惯,同样也是环境不友好型的。例如汉堡包是垃圾食品,同样每个汉堡都需要消耗4.8升的水,带来4.7千克的碳排放;再比如牛仔裤消费、时尚产业等西方消费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非绿色产业。“希望我们不要走上美国消费的老路,因为这种方式对环境是会有很严重影响的。”他建议,公众能够充分知晓像麦当劳、宝马、ZARA等很多知名品牌的碳足迹,了解个人消费习惯中的个人碳足迹。

牛津大学教授迈尔斯·安伦“云端”带来了一张过去150年的地球气温变化图。图上显示,二氧化碳排放确实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工业排放,“化石燃料的碳排放会每十年让全球气候上升0.2度。”所以,安全有效地处理二氧化碳十分必要。据介绍,人类已经掌握了碳捕捉技术,像“打针”那样将其注入地壳之中。在挪威,人们从化工厂捕捉二氧化碳,通过加压将其变成液态,然后用泵注入地下永久储存起来。

目前,人类每年向地球深处注入4000万吨二氧化碳,但是这只占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千分之一。“还有400亿吨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我们的碳捕捉还远远不够。”迈尔斯呼吁,全球能有更多的企业运用“针筒”技术,将二氧化碳封存于地壳中。他建议,化石燃料的生产和销售者有碳回收的义务。在这个义务之下,化石燃料的生产者有责任去处理生产出来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产品燃烧所造成的二氧化碳。

09-01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