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题: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王泽昊
初秋,雅砻河谷迎来了丰收季。一大早,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哈鲁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间地头,操弄着农机收割成熟的青稞。昔日的“乞丐村”旧貌换新颜,辛勤劳作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根朽木做拐,一个破麻布口袋装粮,衣衫褴褛地沿街乞讨,旧西藏时期乞丐潦倒穷酸的形象令达瓦普穷老人印象深刻。“他们没有家,靠四处讨要为生,生活的全部都维系在这糌粑口袋上。”达瓦普穷说。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哈鲁岗村只有24户,民主改革中,政府把附近的20多户乞丐和无家可归人员安置在这里,“乞丐村”之名由此而来。
现年81岁的达瓦普穷,西藏解放之前是哈鲁岗庄园里的一名朗生(农奴的一种)。旧社会农奴主残酷的压榨,导致他双眼失明,养女巴桑旺母一直照料着老人的生活。饥饿、疲惫、惶恐是达瓦普穷对旧社会最深的记忆。
达瓦普穷说:“农奴一天吃的糌粑还没我现在一顿早饭吃得多。西藏民主改革后我才真正睡了一个踏实觉,不再没日没夜地支差役,也不用挨农奴主的皮鞭了。”
回忆起做农奴的日子,达瓦普穷不禁感叹,饱餐一顿糌粑是所有人的奢望。哈鲁岗村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为旧社会乞丐的聚集地。乞丐的生活令人唏嘘不已,但在当时达瓦普穷等农奴的眼里,他们过的还不如乞丐。
如今,糌粑成了家家户户都吃得起的食物,品种繁多的蔬菜、水果也被摆上了百姓的餐桌。2011年,哈鲁岗村成立了雪穗星水磨糌粑加工专业合作社,其生产的白糌粑、黑糌粑、豌豆糌粑等产品凭借品质优、口感佳,逐渐在乃东区有了名气。
同时,合作社每年盈利的15万元,还被用于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过去糌粑吃不饱,现在我们靠加工糌粑挣钱,真是不可思议。”合作社负责人强巴旺久说。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域高原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入脱贫攻坚战以来,西藏更是按下了摆脱贫困的“加速键”。
哈鲁岗村旧时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已被水泥路和藏式新居所取代,村民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让“乞丐村”之名被淡忘,教育之花绽放夺目光彩。2016年底,哈鲁岗村宣布脱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带动就业创收效应愈发明显,2019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
哈鲁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索朗次仁说:“村子的面貌是一年一个样,所有的露天厕所、灰棚、柴堆等已经全部清除,村居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水磨糌粑合作社、温室大棚等集体经济解决了部分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村民多吉欧珠去年又买了一辆二手越野车,专给小儿子跑运输用,这已经是家里第二辆车了。多吉欧珠的父辈曾沿街乞讨至颇章乡,民主改革后便在哈鲁岗村定居下来,一家人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如今已变成了藏式二层小楼。通过打工、务农,多吉欧珠家一年的收入有12万元。
刚从糌粑合作社值班回来的多吉欧珠,还没来得及换下沾满糌粑粉的外套,就迫不及待地带记者去二楼客厅参观。走进房间,只见藏式长柜上摆放着各种饮料和食品,墙壁上张贴的一排排奖状格外引人注目。
多吉欧珠高兴地介绍起孙女阿珍的一项项荣誉,“阿珍学习非常努力,考上了上海共康中学,将来她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从多吉欧珠欣喜的神态和坚定的语气之中,记者感受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