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一根法式长棍,露出纸袋,走在新华路上自我感觉很前卫。
新华路上的上海最后一家马哥孛罗面包店关门了。据说面包店的老板是一对台湾老夫妻,80多岁,没有子女可以接班,也担心其他人把面包店牌子做坍塌,索性关门落锁。在我印象中,马哥孛罗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台资企业。1994年,马哥孛罗面包店在新华路开张,当时我追求生活的作风还是有点庸俗,专赶时髦,花费一个上午穿越整个城市,走进面包店,买一根法式长棍,然后再穿越整个城市带回家。长长的法棍露出纸袋,走在新华路上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前卫得很了。
其实,这一半的前卫,大约是因为走在新华路上而来的。新华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美誉,东起淮海西路,西至中山西路。该路辟筑于1925年,从淮海西路筑至凯旋路。初名安和寺路,1943年,改名察哈尔路,1947年以上海法华古镇命名为法华路,1965年正式改名为新华路。1971年,新华路从凯旋路延伸至中山西路。
新华路上有众多著名的花园别墅和联体别墅,形成今天上海中心城区特有的景观,新华路119弄、155弄、185弄、211弄和329弄,因靠近与新华路相交的番禺路(旧名“哥伦比亚路”)而得名“哥伦比亚圈”。特别是其中的新华路211弄和329弄两条弄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规整的马蹄形,被老百姓称为“外国弄堂”。彼时在上海炙手可热的匈牙利籍设计师邬达克为“外国弄堂”设计了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总共13种风格29幢花园住宅。这些花园住宅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新华路329弄36号,极为罕见的两层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因其外形颇似一个圆形蛋糕,也被叫作“蛋糕房子”。据说,邬达克的设计灵感是来自于那句著名的欧洲谚语:蛋糕掉下去,先着地的总是涂着奶油的那一面。灵感无处考证,不过可以知道的是,邬达克对“外国弄堂”颇为留恋,设计完了“蛋糕房子”后,居然把自己的家也搬到了离“外国弄堂”仅200米距离的新华路番禺路路口。
马哥孛罗面包店也在“外国弄堂”的旁边。1994年,窄窄的,小小的马哥孛罗面包店,甫一开张,便成为媒体的焦点,据说面包店那条吧台,号称是全上海的最长。面包店关门那天,我坐在了那条吧台后,透过窗户欣赏绿树葱茏的新华路,忽然觉得有点寂寞:蛋糕掉下去,先着地的真会是涂着奶油的那一面吗?窗外日落西山,暮色很浓,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总是来不及好好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