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华怡园老公房电梯启用(资料照片) 记者 周馨/摄
邵宁/文
从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个开工加装电梯,到如今小区4个楼栋全部成功加梯,静安区华怡园小区硬是把一个市中心的老公房小区变成了电梯房小区!八年“磨一剑”,这个40年房龄的老小区堪称奇迹,仔细剖析,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老房加装电梯有多难?有人说是“天下第一难”:专业性强、流程复杂、申请繁琐、协商困难、一楼反对、施工不易……其他小区碰到的这些问题,华怡园也都碰到过。几年来,我曾多次采访过华怡园小区,发现成功推进的关键在于核心组织和核心人物——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和会长陆纯。陆纯是区人大代表,工作单位就在小区边上,他深知老人上下楼的艰难,也曾为这事通过区人大进行呼吁。2011年,上海出台了支持多层住宅加梯的第一个文件,2012年,老年基金会选择了全市几个小区捐赠电梯,华怡园成为其中之一。
申请加梯应以业委会为主体,但小区业委会成员大多是老人,看到他们无力牵头加梯工作,陆纯就主动牵头了这件事。他和所在的美丽园居委会摸着石头过河,协调居民、区各有关部门以及施工单位,经过2年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为1号楼顺利装上了电梯。这也是老年基金会捐赠的一批电梯中唯一“落地”的一台,华怡园成为上海这桩老龄化社会民生大事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紧接着,华怡园又在3号楼和4号楼开展了这项工作,联合会秘书长费旻挑起了大梁,居民区党总支也积极参与。有了成功的案例,后面就能拷贝不走样?其实不然。3号楼的加梯工作先后经历了4年多时间,在居民协商方面还曾经走入“死胡同”。2018年市人代会期间,我曾和市人大代表吴坚走访华怡园,了解到其中的艰辛和做群众工作的智慧。“不着急,但不放弃”,是陆纯的一个原则。楼上楼下居民矛盾由来已久,底楼居民坚决不同意,怎么办?那就慢慢来,不仅要做楼下居民的工作,更要做楼上居民的工作。让楼上居民先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而图纸、方案更要多听各方意见,取得最大公约数。最终“死结”解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了。
八年辛苦不寻常。小区加梯“全覆盖”的背后,是社区共建联合会、居民区党组织锲而不舍的精神。八年来,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华怡园所在的基层党组织的决心始终没有变过,而在工作中,则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耐心。他们深知,一部电梯是“悬空老人”的热切盼望,也是老龄化社会的刚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下,加装电梯在全市遍地开花,华怡园的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小区提供借鉴。比如,缺少牵头人是不少想加装电梯的老楼的先天不足。华怡园加梯工作的牵头人,是没有利益关系的社区共建联合会,他们作为“第三方”来做楼上楼下居民工作,更有优势。而居民意愿协商难,更是加梯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不少楼栋,因为一两户低楼层居民的反对而无法实施,楼上居民心急如焚,楼下居民却无动于衷,两下“硬碰硬”,越来越僵。那么,居民区党组织应该作为“第三方”,承担起做群众工作的重任,学一学华怡园的工作方法,汇集各方智慧,有艺术地化解矛盾。
八年辛苦不寻常。更令人欣喜的是,不仅仅是华怡园各方辛苦终有回报,八年来,上海全市加装电梯工作也在大踏步地前进。有关部门不断出台办法,简化申请手续,去年又出台新政,降低了门槛,增加了补贴,为这项民生工作又添了“一把火”。从全市层面来看,从每年一台、两台,到后来的几十台、上百台,再到去年的立项952台、启动实施411台、完工221台,推进速度越来越快。华怡园所在的静安区,还连续两年把多层住房加装电梯列入区政府实事项目,得到群众的欢迎。
八年辛苦“磨一剑”,换来居民笑开颜。华怡园加装电梯全覆盖,是上海社区自治共治的一个经典案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