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下蛋,不要说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儿童剧里也是不可能的。一群母鸡轮番在一只名叫“大黄”的小公鸡的窝里下蛋,企图让小公鸡的主人张奶奶信以为真,从而免其一死。时值夏令,按松江的民俗,张奶奶放出话来,要炖了“大黄”为小孙子进一下补。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这话不只对人,而且对鸡,对所有的生物。摊上大事的“大黄”顿时焉了,傲气傲慢、自恋自得、霸吃霸喝、欺老欺弱……平日种种恶习顿消,只得跟着一心救它的善良聪慧的小母鸡“小青”挨门求告,几经波折,终于得到众鸡的原谅和慨然相助。不过鸡们还是太天真了。主人张奶奶或许能信一时,一开始还在微信上传播了这条“奇闻”,点击率一下子压倒了同村微信网红主播,招来了后者专程前来探听真假、高价购买——顺便一提,这虽是一部儿童剧,但涉及社会生活面颇广,有微信网红,有老年生活,还有城乡差距、食品卫生、民俗民风等等,可谓丰富多彩。
图说:《公鸡下蛋》剧照 网络图
松江素有海上“戏剧之乡”的美称,其中新浜的剧人剧作更是量多质优。不过提到大型原创儿童剧,《公鸡下蛋》还是松江“第一戏”。好剧多磨。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剧从前年定稿到去年立项再到今年排演,直至8月中旬方才首演,终于为寂寞已久的舞台、宅家已倦的孩子带来了欢笑和热闹。不,岂止孩子,还有成人,比如久违剧场的我也兴致勃勃前去新浜观赏,除了为剧中多彩的生活而会心一动,还为全剧诙谐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多彩的音乐和趣怪的语言而莞尔一笑。
拉回话头。“鸡把戏”很快被张奶奶活捉并戳穿。不过,主人为“小青”的善良、“大黄”的可爱以及众鸡的团结互助而感动,改变了主意,收回了成命。“大黄”经此大难,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成了一只谦虚随和、乐于助人的好人,不,乐于助鸡的好鸡。《公鸡下蛋》的创作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编剧俞月娥说,这些年来孩子们普遍养尊处优,小王子、小公主个体的傲气不断累积、增长、泛化,已成为普遍的戾气,到了令人讨厌、排斥甚至害怕的程度。我同意编剧所说的这种“低龄戾气”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可不察,必须在家庭内外予以及时、合理、含蓄的引导。对于如何收束“低龄戾气”,我主张采用各类经典和原创的文艺作品,显示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严酷,暗示傲气的可憎和戾气的可怕,宣示谦逊的重要和团结的必要,让孩子们本有的真心、善心、爱心获得滋润的养分和开放的时空,从而变得更加开朗、大度和亲切。《公鸡下蛋》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鸡们个性鲜明,形象可爱,语言诙谐,音乐动听,鸡的个体间、人与鸡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令人清心、舒心而又会心。
在我的印象中,“骄傲公鸡”的形象及其“得到教训”的故事在童话作品中并不少见。然而《公鸡下蛋》自有其独到之处。鸡的社会犹如人的社会,里面有老有少,有俊有丑,有恃强凌弱,有团结友爱,有明的矛盾,也有暗的情愫;于是有大度有小气,有高兴有悲伤,有自恋也有自怜。主创表面上通过演绎,批判了自命不凡、恃强凌弱的行为,歌颂了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美德,一鸡有难、众鸡支援的勇气,更在底蕴上表现出了鸡族整体生存的危险处境。的确,主人张奶奶对鸡们的态度始终很好,“大黄”“小青”们都过得十分不错,然而突如其来的“危鸡”表明,优渥平静的生活是暂时的、局部的,挨刀受死的命运是永恒的、全部的。
相比之下,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似乎要比鸡族好得多——没有生命危险,没有生存压力,没有任何拘束,然而绝非如此。仅以这场疫情可见,人类若是过于放纵,迟早要摊上大事情,已经摊上了大事情。因此,人类不仅应当善待包括鸡族在内的所有生命,更是必须反思和痛改自己曾经的、类似于傲气冲天的小公鸡、戾气遍地的小孩子的许多想法及做法。这便是《公鸡下蛋》蕴含的反思意味,令其思想主题高出了一般儿童剧作品。如果家长能借此之“鸡”,变为教导他们的孩子注意不骄不躁、团结和睦,逐渐养成有难同当、慷慨相助、不求回报精神之“机”,那么《公鸡下蛋》的社会效益便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