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小档案】
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负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关项目的策划与应用实现,改进算法与图像处理,测试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提起人工智能,很多人脑海中会蹦出“科技感”“未来感”这类词汇。上海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点燃了科技创新的热情。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有一群每天和人工智能打交道的工程师,从他们手中,一个个人工智能应用正在诞生。
干了近十年汽车测试工作,伍俊去年初加入商汤科技做起人工智能,和同事一起研发测试“智能车舱”项目。“我是产品交付前的把关人。” 他这样形容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也有人称他是人工智能冷面“考官”。
走进伍俊的办公室,安静得只能听到同事们敲击键盘的声音。坐在电脑前,伍俊打开同事写好的程序,开始为代码“捉虫”。伍俊在做的是算法精度测试,“对算法精度的测试是测试工作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程序代码都不过关,后面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为了向记者直观展示算法精度测试的过程,伍俊拿出平板电脑,对着屏幕做起了“表情”。张大嘴巴,动动眉毛,睁大眼睛,屏幕上锁定人脸特点的绿点和跟踪视线焦点的蓝线都会跟着快速移动。定位是否准确、跟随移动的效果是否流畅,都直观反映了代码算法的精准程度。
做完算法精度测试,进入模拟实验室做功能测试也是不能跳过的一环。“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个模拟驾驶室和赛车游戏座椅很像,挺酷的。”伍俊这天要测试的是不同光照环境下,智能车舱各项功能是否依旧稳定可靠。他在模拟驾驶室上上下下五六回,调整灯光的明暗程度,并记录下测试结果。
算法精度测试和实验室模拟,都是为了“上路”做准备。在实车功能测试环节,伍俊像普通车主一样,走到车门旁,摄像头捕捉到“主人”的身影,“嘭”地一声车门自动打开;坐上驾驶座,打个哈欠,系统提醒“是否需要打开车窗,播放音乐”,比划OK手势,功能开启;下车前,故意把手机留在后排,即刻收到提醒……“实车测试就是从用户角度看使用感受,功能实现是否及时、准确。”伍俊对测试结果比较满意,“灵敏度比上次提高了。”
伍俊说,和传统汽车测试相比,最明显的感受是人工智能让车子更聪明了。以“疲劳驾驶提醒功能”为例,主要考量眼睑张开大小变化。传统做法是输入相对固定的参数,车主眼睛大小甚至都可能影响系统判断,人工智能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完善评判算法,准确性有了质的提升。
人工智能是前沿的,未来应用场景广阔。33岁的伍俊自嘲是一名“老人”,“我们员工平均年龄是28.7岁,和我们从事的人工智能行业一样,是最有朝气、最有创新活力的。”数万次的软件测试、数千项的功能测试、上万公里的实车路测,让越来越的人工智能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