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村位于“临港之门”——泥城镇的西北角、沪芦高速北侧,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彭镇青扁豆的主产区之一。全村总面积4.01平方公里,下辖25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3773人。因为地处偏远,这里一度是被忽略的“边角料”。近些年,伴随着美丽庭院、乡村振兴的推进,这一局面正在逐步改变。如今,公平村每年在获得日常开支的财政托底外,引入的产业项目还带来了50万元的反哺收入。村民们拥有了更多的赚钱渠道,腰包一天天鼓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域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诗意栖居变成了现实。昔日的“后进生”成绩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九月农忙季,走入公平村,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暖阳下,微风吹拂着绿色稻浪阵阵翻涌。宽敞的乡间道路干净整洁,桥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极富特色的民房错落有致,路过自治老宅,屋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只见妇人围坐在桌旁,手里的针线上下飞舞。

这是公平村从薄弱村华丽蜕变为示范村的一个缩影。正如女大十八变一般,公平村一年一个样,让来的人流连忘返,住的人感慨万千。“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上海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示范村”……数不清的荣誉称号逐年加身,说起公平村的变化,村民们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一脸的幸福与骄傲。但很少有人知道,“丑小鸭”变身“白天鹅”的背后,有着一段励志的逆袭史。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村域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大大改善,诗意栖居变成了现实。记者 陈梦泽 摄

旧貌换新颜,公平大变样

变美并非一日之功。村党总支书记陈琪生在公平、嫁在公平、工作在公平,聊起家乡的变化,她如数家珍。“以前村里太穷,道路窄得车子开不进来。男娃娃们‘讨媳妇’,人家都不愿意嫁过来。因此很多人选择搬到镇上去,村子里渐渐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缺乏了青壮劳动力,地里的庄稼没人打理,收成一年比一年少,村子也就越来越穷,由此恶性循环。”陈琪说,那时的公平村可谓是一穷二白。因为偏远,村里原有的集体企业不多,家底很薄。到2002年,集体企业转制为私人企业后,村里更是没有了集体收入,可支配收入近乎为零。

这种局面伴随着土地流转得到了改变。今年61岁的周文国是公平村小有名气的家庭农场主。他和妻子祝引桂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这个夏天,夫妻俩起早贪黑,每天在地里忙活。他们种植的西瓜品种多、质量好,成为市场上的畅销爆款,夫妇俩也由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南汇8424西瓜’‘白瓜’‘玉菇’‘黑全’‘双色冰淇淋’……我们的品种多着咧,忙的时候,凌晨2点钟就起床干活,到了晚上八九点才从地里回来。虽然天气热、很辛苦,但有钱可赚,日子也就过得有劲头。”

周文国和祝引桂是名副其实的种瓜专业户,年轻的时候,他们就以此为生。“那时的日子可没现在好,我们都是自产自销,手里也就二十多亩地。到了西瓜上市的季节,就和乡亲们一起包车去城里,把瓜卸在路边,沿街叫卖。当时,日子过得都穷,钱也不好赚。瓜卖不出去,路上还损耗掉不少,我们看着心疼,每天有发不完的愁。”

这种苦日子早已成为过去式。伴随着农村合作社在全国的兴起,周文国也在镇、村干部的指导下办起了上海文国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营业执照的办理,到规模化种植技术的培训,政府的工作人员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今,周文国家的种植规模已扩大至300多亩。除了西甜瓜,他还种起了蔬菜,拥有一家家庭农场。夫妻俩越来越忙,皮肤晒得黝黑,但脸上乐呵呵的,嘴角笑开了花。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公平村的百年老屋已有120岁“高龄”,屋内的主结构横梁除1949年翻修过一次之后,就一直保持原样,不曾改变。

乡村产业兴,农民笑开花

近几年,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下,公平村的土地产出效益快速增长。种瓜,成为村民们走出的一条致富路。像周文国家这样的家庭农场,公平村还有9家,总种植面积近2000亩。

环境优美,又有钱可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带来了科学种田的本领,让农业高效,土地生金。公平村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美,花香引蝶来,泥城清美蔬菜基地的落户可谓是顺理成章。2018年9月,泥城清美蔬菜基地开始筹建,总面积1015亩。基地每天可产3万-5万斤高品质绿叶菜,年产量达到1.8万吨,年产值1.08亿元。同时,每年还能生产季节性瓜果特菜600吨,年产值360万元。据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副总监程志保介绍,基地从生产加工到冷链运输、销售都是一体化的。大棚里基质穴盘栽培的鸡毛菜,高投入高收益,属于高端品种,市场零售可以卖到20-30元一斤。在传统和分散的种植模式里,这样的产出无疑是难以想象的。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村民正在清美蔬菜基地忙着农作。

如此规模化和高科技的种植,正是建立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之上。2014年起,公平村土地开始大规模流转。2017年,全村3376亩耕地基本全部完成流转,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没有土地流转,土地价值低,很多都荒在那里。现在土地值钱了,土地效益不可同日而语。” 陈琪告诉记者,流转前,大部分村民的耕地都是种植麦子、水稻等传统作物。麦子亩产值只有三四百元,水稻亩产值也只有1000多元。如今改种青扁豆、西瓜、甜瓜、蔬菜等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亩产可以达到1.2万-1.5万元。流转后形成土地连片规模种植,产出就更高了。  

清美蔬菜基地的落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村民增收。“基地分为3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户专业户负责,按照定好的6个统一标准进行种植。这些专业户有专业技术能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公平村及周围村的村民。同时,每户专业户会再聘请3-5名当地村民作为工人,工时工资在12-15元不等。”据程志宝介绍,在目前34组种植户中,绿叶菜专业种植户29户,每户年收入15万-25万元;季节性瓜果特菜户5户,每户年收入50万-100万元;每天吸纳当地临时工50-80人,人均收入3500-5000元/月。

“我们希望以此提升公平村乃至泥城镇整体农业产业能级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泥城镇党委副书记姚美君告诉记者,泥城镇以农企农户资源共享、创收共赢为目标,大力推行“1+10+X”农业产业模式,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组建公平村特有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1”是以清美蔬菜产业基地为龙头,“10”是以淼洋为代表的10家家庭农场,“X”则是广大的农户。

日子过成诗,生活美如画

新农人开辟出了新事业,从土地上解放出双手的村民,有了更多收入渠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公平村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都有大幅提升。村内900多户农户全部统一进行了污水纳管,7条主干道路进行了提档升级,4条道路实现了亮灯工程,还建了湿垃圾处理站,实现湿垃圾不出村,“智慧公平”安防体系配置到位,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家门口”服务体系使公共服务更加完善。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村内墙体彩绘。

为了使村容村貌更加靓丽,公平村又统一了建筑风貌,劝说村民退围墙,留出更多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村子里逛一圈,只见家家户户围起了院墙,藤蔓缠绕着篱笆向上生长,一串串果实挂在枝头上摇摇晃晃。院门口便是公共人行步道,沿路还有小花园,若是走累了,树底下有长凳可以坐着“嘎讪胡”。“我家落苏(茄子)长得太快,都来不及吃,摘点回去吧!”“李奶奶家今天大门紧闭,是走亲戚,还是生病啦?”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公平村村民陈品芳从教近60年。

进入村民陈品芳家,“世外桃源”般的老宅院映入眼帘。雨后石板砖上氤氲着水汽,沁人心脾的草木香扑面而来,一颗百年海桐树伫立在园中,精心修剪的篱笆墙指引着来客,步入正厅。窗杦外绿意盎然,清风拂过竹林,叶子沙沙作响。“这个老宅跟我妹妹差不多大,她出生那年(1952年),家里稍微宽裕了些,便盖起三间一披的正房和两间一披的横屋用作厨房和杂物间。那时财力不丰,屋子盖得简陋,梁柱不粗,房顶是芦苇篱笆盖薄瓦。但我的父母一生勤劳,布局得体,这里留存了很多美好记忆。”

陈品芳的父亲是公平村有名的中医,一生躬耕食粟,为乡邻治病。她年轻时,原本也想继承父亲的衣钵,但得知村里缺少有文化的人去学校教书,便报名参加了师范培训,从此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从教近60年,带过的学生数不清。”退休后,陈品芳还把一间老屋改成了乡村微学堂。墙上挂着历届学生集体照,课桌上整齐摆放着旧课本……一什一物皆是美好印记。

我和我的小康村|泥城公平村:从“边角料”到“桃花源”,华丽蜕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乡村-LMLPHP

图说:陈品芳的家中还设有中医讲堂。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每天要走四五里地。冬天,宅旁的水桥沟里结了冰,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来拿锄头凿洞,好汲水、淘米、洗菜。现在的小孩,吃穿不愁,学习都用上了电子产品,我反倒成了落伍的人,要向他们学习咧。” 看着屋中的老物件,陈品芳触景生情。她感慨道:“以前,人人都往城里跑。如今,公平村变得这么美,连城市人都开始向往乡村。很多人劝我搬到镇上,跟着儿女享清福。但我选择留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念旧,更是想把老宅打理好。虽然这些老物件被时代淘汰了,但我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耕文化,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小康。”

09-07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