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颁出了所有奖项,获得唯一一个一等奖的是剧作家宗福先,捧着重重的一等奖奖牌,他笑着说:“这是定海神针!”确实,这个重重的奖牌并不是简单的获奖纪念,而是一个开头,使之成为现实题材写作的助推器。
图说:宗福先获得一等奖 官方图
首届“永业杯”现实题材纪实文学大赛由《上海纪实》电子刊与上海安佳动拆迁公司联合举办。评奖范围是《上海纪实》电子刊创刊5年来刊发的现实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及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收到的征文来稿。征文期间收到自发来稿1000多篇、共计500多万字。19名评委投票评出30名获奖者。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坦言,参加这次大赛的作品特别多,而文学作品难分高下,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是好作品。纪实文学的创作对象从文艺界、政界、哲学界的名人,到普通工人、志愿者、医生,“是纪实也是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图说:颁奖大会现场 官方图
知名与年轻
一等奖获得者宗福先的《民心民意给了我良知与勇气 ——回望四十年前话剧<于无声处>创作、演出》一文,回顾了自己于1978年创作、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的经历。所有采访过宗福先的记者无一例外地问他:你当时就不害怕么?他也无一例外地回答:不害怕。宗福先说:“总体来讲,我是一个谨小慎微之人。”那么,为什么创作演出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会力推这部戏?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于无声处》符合民心,符合民意。宗福先由此得出 “创作经验”:写作,一定要遵从民心民意,这会给作家良知,给作家勇气,照亮作家前行的路。
图说:话剧《于无声处》 资料图
纪实文学的创作中也涌现了许多年轻人的身影,纪实为他们的写作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青年作家王萌萌在小说创作进入到瓶颈期后,转向了纪实文学的写作道路。她这次的作品《生命的承诺和坚守》是关于“大地妈妈”易解放的故事。为写这篇报告文学,王萌萌专门去了内蒙古沙漠,与易解放一起种树,在现场一边体验、一边采访。王萌萌在文中写到,库伦旗的百姓们特地为易解放的儿子杨睿哲立了一个纪念碑,上面是易解放和爱人写给儿子的一段话:“您,是一棵树,无论活着,还是倒下,都是有用之材。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读着这样的文字,怎么可能不被震撼?有意思的是,80后作家王萌萌也是一位志愿者,她因多年参与关怀、帮助云南少数民族儿童的志愿活动,于2015年与易解放一起,被中宣部、中组部、中央文明办、中国妇联等四部委授予“最美志愿者”称号。“最美”采访“最美”的结晶,成就了这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成就了《上海纪实》的一则佳话。王萌萌说,为有担当的人立传,也是自己对于时代的担当。
图说:颁奖大会现场 官方图
现实与创作
现实生活开辟了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现实生活的丰富性造就了写作的丰富性。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认为,纪实写作不仅仅有浓墨重彩的“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们的闪光之处,正是生活的多元与丰富。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杨扬说,上海这座城市需要强有力的纪实文学记录下来。
图说:上海纪实微信公众号
正如《上海纪实》的办刊宗旨:倡导“在场”精神,关注当下,直面现实,记录历史、时代变迁,反映时代进步和人的精神成长,体现出创作者责任担当,理性良知,人文情怀,追求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三性统一与融合。《上海纪实》电子刊由上海作家协会于2015年5月创办,依托上海作协主管主办的华语文学网在线出版,为国内首个专注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的多媒体电子期刊。《上海纪实》不仅刊发了众多当代著名作家的新作,接续了上海纪实文学创作的丰厚传统,同时还培育、发掘了上海一批有志于纪实写作的新生力量,初步形成新鲜厚重、广博灵动的风格特征,得到文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