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8日,作为“艺起前行”上海展演首部亮相的外地剧目,获颁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观众也将在滑稽戏亦庄亦谐的独特表演形式中,走进一个中国普通农民眼中的“吃饭问题”。

亦庄亦谐的滑稽戏中,走进陈奂生的“吃饭问题”-LMLPHP

图说:《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海报 官方图

新老观念相互冲突

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四十余年前,在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中,农民陈奂生就围绕这个比天大的问题度过了一生,也让无数人了解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2018年,这部小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

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是根据著名作家高晓声的小说改编的。陈奂生虽然是作家虚构出来的农民形象,但在40年前,他称得上是家喻户晓。2018年,为支持家乡文化事业,高晓声之子高其格作为父亲著作版权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将小说形象“陈奂生”的改编、新编使用权,无偿赠予常州市滑稽剧团。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创排阵容强大,剧本由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团长、一级编剧王宏与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青年编剧张军联合创作。导演是总政歌剧团一级导演胡宗琪,他执导的舞台剧《黄土谣》《雨花台》《白鹿原》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舞美设计黄海威设计过的作品有历史剧《商鞅》、歌剧《图兰朵》、话剧《正红旗下》等。饰演陈奂生的张怡主演过《阿拉美丽苑》《红线》《天地良心》等滑稽戏,获得过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亦庄亦谐的滑稽戏中,走进陈奂生的“吃饭问题”-LMLPHP

图说:《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官方图

常州滑稽戏有“说唱并重、悲喜交融”的艺术特征,但用滑稽戏来展现厚重的现实题材,并不多见。全剧从“吃饭问题”入手,亦庄亦谐地叙述了陈奂生及其家人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土地、粮食、吃饭问题。从“吃饭是个问题”到“问题不是吃饭”再到“不是吃饭问题”,《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叙述的不仅只是上世纪的缺粮问题,还有老一辈人与新观念、新社会所存在的冲突矛盾。

一本戏救活一个团

滑稽戏包含方言、常用曲调、招笑技巧等要素,《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方言这一关就有调整——演员们第一次不说常州话,而是改说南方普通话,以适应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不仅如此,导演胡宗琪在排戏时,还要求大家抛弃惯用的招笑技巧,通过抓住人物心理演出更加自然的“笑”果。

亦庄亦谐的滑稽戏中,走进陈奂生的“吃饭问题”-LMLPHP

图说:《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官方图

全剧涉及对1970年、1979年、1988年等多个年份的回忆,大量闪回增加了表演的难度。主人公陈奂生的扮演者、团长张怡,100多分钟演出几乎全程在台上,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来展现陈奂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状态。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创排之初,院团经费捉襟见肘,甚至预支了全部职工几个月的工资作为前期投入。为节省经费,就连会计、前台主任等行政人员也纷纷登台,有的演员甚至要1人饰演3个角色。

副团长王利民介绍,巡演期间,女主角傻妹的扮演者周蕾突遇父亲去世的变故,“当天上午她在殡仪馆送走了父亲,晚上立刻赶来演戏。”因胰岛素升高需住院接受治疗的唐寅,因为一场巡演临时调整时间,不得不背着胰岛素自动注射泵登台,每一个动作都牵动腹部的扎针,个中滋味不言而喻。灯光徐师傅在深夜拆完台回家途中被车撞断腿,也只能打上石膏、拄着拐杖继续工作……

“以前常看 ‘一本戏救活一个团’的案例,如今我们也成了其中之一。”张怡坦言,如果没有《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很难想象剧团今后的道路将何其艰难,欣慰的是,这部戏给剧院带来了新的机遇。

09-08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