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法国青年画家米修造访上海,从此和中国书法结缘,将中国书法之美在欧洲传播,
87
年后他的画又来到这座城。
1948
年,青年木心盼望留法未如愿,此后在诗中写想象中的巴黎。
图说:
亨利
·
米修《无题》 官方图
今天开始,木心和米修的一次合作展览《米修与木心》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艺偶遇。这次展览将是亨利·米修画作在中国的初次亮相展示, 自1983年在东京展出后时隔37年米修的作品再次来到亚洲,也是木心画作展厅被妆点成法式莫兰迪的三色,仿清水水泥的素色墙面环绕,开合成三个小型的“展厅中的展厅”。两位艺术家的艺术语录贴在两侧墙面,呼应着视觉作品,又让观众回味。米修说:“你不带着我就走了,我的生活”。木心说:“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展厅开头的引题语定调了展览里的诗意氛围。展览将呈现两位艺术家诗画践行的人生, 不仅展出近
50
余件画作, 还将展示各自的诗集, 通过文学与绘画两个维度, 带领观众遨游他们的心灵世界。
图说:木心 网络图
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的策展人弗朗索瓦·米肖和中国翻译家、文学史家董强是本次展览的两位主策展人,他俩在赵无极展览上相识,了解到米修与中国的亲密关系,以及中国文人木心对法国艺术的向往。
图说:木心《纠缦卿云》 官方图
亨利·米修既是法国诗人也是一名现代主义画家。同时,米修与中国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创作盛年的他先后来到了印度、中国、日本,在他的作品中能察觉出他对中国文字文化的借鉴。他成名源于《野蛮人在亚洲》,大量地引用了中国古典作品,米修第一次将白人放在“野蛮人”角度来仰视东方美学,足见对中国书法、水墨画、汉语和东方哲学的痴迷。本次展览中,能发现他创作的一些具象的涂鸦符号,与中国的汉字相像的是,在米修的表达中每一个字都像诗,同时他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画家,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人在律动时形体的变化。米修的画都是自由的、奔放的、灵活的,这也源于他生活在19世纪初,正处在欧洲艺术转变的鼎盛时期,法国文化的急剧影响以及当现代主义的转化时期。
图说:亨利
·
米修 网络图
木心是文学家,也是一名全能的艺术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木心的传世作品有限,但木心的作品是丰富的,他传承着中华传统绘画又被迫远离。木心能在具体的笔墨上有所突破。被文艺评论家们形容,“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木心的画具有超越时代的作用。”
木心则向往整个欧罗巴文化, 在诗中徜徉巴黎。 他早已预见自己的“艺术磁场在于西方”, 几经动乱后终赴美国留学。 但木心一生却没能访问心向往之的巴黎。 亨利·米修与华人画家赵无极相交甚密, 为他晚年在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的首次个展撰写画评; 木心也曾表露过对法国文人绘画的欣赏, 比如克洛德·西蒙。
图说:木心《歌剧》 官方图
“现在他俩的画出现在同一展厅。照中国的说法,这是缘分——在中法两国之间,在巴黎与上海之间,在木心与米修之间,在诗与画之间。甚至,今年席卷全球的疫情也无法阻止这缘分的实现。”展览的另一篇前言里写道。展览所展示的木心与米修之间的相交, 实则也是横跨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深切的情感与交流诉求可以跨越地域,不为他事阻隔。
此展将于2020年9月9日至10月11日在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于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至乌镇木心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