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述评|上海战疫:担当 精细 坚韧-LMLPHP

杨建正/摄

潘高峰/文

直到今天,上海人的耳边仿佛还回荡着那些声音。

“第一人民医院,两人;第六人民医院,两人……”这是除夕夜,上海市13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首批医疗队出征湖北时的点名,平静中蕴含力量。

“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这是新冠肺炎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文宏的金句,见证忠诚与信仰。

“基层的螺丝钉不起眼,但居委干部的敲门声,会让居民们知道疫情管控大家都在行动,让他们真正感到安心!”这是静安区社区干部沈怡敏的感悟,她一家家敲门敲肿了指关节,只为不漏一人。

“我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实在没想到会惊动这么多人。爸妈都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了,提醒我们做好事要不留名!”这是通宵赶制面包点心送给医务人员的上海夫妻,话语朴实而真挚……

先锋引领冲锋,人人都是英雄。昨天,上海(含在沪中央单位和企业)48位先进个人、17个先进集体代表光荣赴京,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表彰大会。他们的背景,是一座超大城市众志成城的战疫长卷。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新冠疫情突袭,曾有人断言上海会是武汉后第二个“暴发地”。这并非信口开河——一个开放度最高的国际城市,有着世界级的航空枢纽,港口货物吞吐全球第一,流动人口全国最多……但是,无论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还是全国独特的地位作用,都决定了她不可能封锁城池。

2400多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守,怎样防?关键时刻,考验之重,见担当之勇、精细之能、坚守之韧。

1649位白衣天使逆行湖北,20余万医务工作者留守申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为上海抗疫的坚强堡垒,集结全市最优的医疗资源、最强的专家团队、最高的防护策略,多学科配合全力从“死神”手里抢救病患,形成了新冠肺炎救治的“上海方案”。

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无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战斗在社区防疫一线,守门如守关,严格登记测温,轮番上门排摸,管好居家隔离。他们还创新方法,细化口罩预约,发放出入证明,化解快递围城。那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幅“六只手四条腿两双眼睛三张嘴”的“基层干部改造设计图”,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

对外开放的城门,始终有人忠诚守卫。9个出入市境道口,公安民警和疾控人员24小时轮班,检测不漏一车、不漏一人。上海各行各业同样在紧急行动,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强后盾,筹集款项,采购物资,甚至跨行转产,通宵达旦,只为大家尽早买到口罩、消毒液等紧缺防护物资。

抗疫英雄,还有每一位普通市民。正如张文宏那句脍炙人口的金句所言:“你‘闷’在家里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于是,“屏牢”二字刷屏,闹市宛如“空城”,不得不外出买菜、买口罩,也是相隔2米的“北欧式排队”。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上海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号角。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更体现出一座超大城市的“绣花”功夫。有序复工、有条件复工、分时复工,无口罩不复工……无论干什么,总把疫情防控措施顶在首位。这些经验的积累,也为整座城市的彻底复苏,创造了可能。

“五五购物节”交出亮眼成绩单;迪士尼重新开放,童话回归;人工智能大会、陆家嘴论坛接连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您重逢”;上海书展书香润泽人民城市;学校开学,“神兽”归笼……一切美好,终又重归日常。

抗疫之战,不是冲刺,而是长跑,考验着上海人坚韧不拔的品质。当国内疫情趋于稳定、社会经济生活趋于正常时,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病毒却仍在肆虐。作为中国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外防输入”的压力与日俱增,口岸关口成为“主战场”。上海通过机场和社区两端联动,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始终做到闭环式管理。这场战斗,至今仍在继续。

今天,我们回眸上海战疫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收获心灵的感动和精神的领悟。我们赞美英雄,也赞美每一位市民表现出的担当、精细与坚韧。这是上海战疫留给这座城市永远的宝贵财富。

09-09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