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 宋宁华)明朝天启二年熹宗帝的圣旨复制件、上海历史博物馆陈继儒《求忠书院记》碑拓、董其昌的“松江府建求忠书院记”碑拓……上百件与“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有关的文献资料,穿越几百年历史“汇聚一堂”。今天,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会在浦东航头镇成立,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方孝孺纪念馆也基本完成建设,面向市民预约参观。

揭开“天下读书种子”尘封历史 上海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会在浦东航头镇成立-LMLPHP

图说: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的方孝孺纪念馆基本完成建设 徐网林/摄

方孝孺和航头的渊源

方孝孺并非航头人,为什么将纪念馆建在航头?记者在古香古色的方孝孺纪念馆找到了答案。

方孝孺(1357-1402),浙江省台州市宁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正学先生”,著有《逊志斋集》《方正学先生集》,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因辅佐建文帝实行建文新政,又被称为“帝师”。公元1402年,因拒绝为篡位的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时年46岁的方孝孺被施以极刑,并诛及十族,873人遇难,史称“靖难之役”。

方孝孺虽被诛灭十族,但其幼子方中宪被多方义士冒死救下,幸免于难。从老家浙江宁海县 ,通过航海隐藏到今上海奉贤青村,投奔方孝孺门生俞允,改名俞德宗。

14年后,俞允将养女嫁俞德宗为妻,为避嫌,改余姓。传至七世,名为余广。1514年,余广携子余采定居上海航头,在今天的航头镇丰桥村12组建造南宅,俗称南方家宅;后在丰桥村6组建造了北宅,后设方家典当。

万历年间,方孝孺平反昭雪,其后裔恢复方姓。1609年,当年的松江府为弘扬方孝孺“英魂浩气、惟忠是归”之精神,建“正学祠”曰“求忠书院”。由于朝代更迭,如今“求忠书院”已不复存在。

揭开“天下读书种子”尘封历史 上海地方史志学会方孝孺研究会在浦东航头镇成立-LMLPHP

图说:市民可预约参观

第廿五世孙的寻根之路

方庆平,土生土长的浦东航头镇人,也是此次重建“求忠书院”暨方孝孺纪念馆的发起者。他告诉记者,幼年时,他就听闻长辈讲起老祖宗是方孝孺,“是皇帝的老师,被诛十族后,有个小囡从浙江逃到上海,有一脉子孙在航头,昭雪后在松江府建祠。”

在航头南方家宅,方庆平看到了悬挂的“有成堂”匾,方家典当还有皇帝为“靖难之役”平反昭雪的圣旨。方庆平父亲临终时,再三嘱托儿子要写好方氏家谱家史。

“老祖宗”方孝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事业有成后,年过花甲的方庆平遵循父辈嘱托,近8年来带领团队沿着方孝孺的足迹去浙江宁海、江苏南京、福建宁德等地以及上海奉贤、松江搜寻史实,并从中去伪存真,求实、求是。

方庆平踏破铁鞋,终于收集到了明朝天启二年熹宗帝赐给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的昭雪圣旨、明崇祯《宁海志.[方孝孺遗胤备考]》《魏氏族谱》《松江府志》、上海历史博物馆陈继儒《求忠书院记》碑拓、董其昌的“松江府建求忠书院记”碑拓等,并委托著名专家辗转收寻到明成化版方孝孺《逊志斋集》大半套以及余采的《墓志铭》等等。

方庆平发现,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皇家朝廷文献以及官方典籍(府县志)、重要官员撰写的文稿等,与航头南北方家村村民口传故事基本吻合。通过梳理族谱,方孝孺后裔在上海衍传至今应已有廿七世,自己应是方孝孺的第廿五世孙。

上海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叶舟等专家学者,多次就方孝孺后裔衍传航头做考证。2018年6月,经市、区相关部门批准,在浦东新区航头镇丰桥村成立方孝孺纪念馆。2019年11月,被批准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会员单位。

更好地弘扬“正学”文化

在各方支持下,方庆平举全家之力,在丰桥村重建“求忠书院”暨方孝孺纪念馆。2018年10月10日,纪念馆奠基仪式在丰桥村12组举行。

据悉,方孝孺纪念馆是一个集收集、博物、展览、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场馆,旨在弘扬家国情怀和“正学”思想,把“刚正不阿”的精神融入当代社会,打造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三大基地。目前,纪念馆已完成基本建设和展馆布置,可面向社会预约接受参观。

熊月之表示,方孝孺文化的弘扬对繁荣长三角文化具有显著意义。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表示,研究会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方孝孺文化深度,扩大方孝孺“正学”文化的影响力。

 航头镇也将支持、配合建馆工作纳入镇重点工作之一,计划把方孝孺纪念馆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正学”为主题,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打造具有“航头品质”的文化名片。

09-09 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