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上课要上到学生心中-LMLPHP

图说:于漪认为好老师要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新民晚

报记者 陶磊 摄

91岁的于漪,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但她却说自己是“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于老师的家。于老师最近大病了一场,稍有恢复,案头就有做不完的工作。 

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于漪在出任会长时说:“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1951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走上讲台,至今已近70年,但她说自己不停地在反思,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她把自己的从教生涯归结为是靠着两根精神支柱在支撑着,一是“学无止境”,二是“勇于探索”。她说,如果一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层面移动的,学生怎么会有求知欲?教师为了教好书,起码要提高一步,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就必须要教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教在似懂非懂之处,既要居高临下,又要深入浅出。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得不倒逼教师学得更广、学得更深。

1978年评上第一批特级教师后,于漪迄今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堂堂课有人听,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她说,所有的课都被放到聚光灯下了,不学习、不求知、不进步的教师不会是一名好教师。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师爱超越父母之爱。”“教师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关键是要‘目中有人’,一定要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用心,也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对于做个“好教师”的目标,于漪探索了一辈子,也追求了一辈子,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朴实的付出和执著的信念。近年来,于漪老师每年都准备一本专用的挂历,挂历上几乎每一个日子都画上了圈,在许多个格子里,她要画两个甚至更多的圈。正是无数的圈构成了她退休后的日程。这些年,她逐字逐句审阅了全部12个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参。她有时上午要听4节课,下午开展说课、评课。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时常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办好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倾注心血。

2002年,于漪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彻底地、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于漪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师魂,这个“魂”就铸在每个学生的心间,生生不息。

首席记者 王蔚 

09-10 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