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动物标本修好了!102岁教师林有禹说,希望它们继续服务好学生-LMLPHP

图说:四件有着60多年历史的动物标本修好了  记者 孙中钦 摄

小羊重新竖起耳朵,猕猴修复了手掌,豹猫瞪圆了双眼,白额雁重披厚实的羽毛……经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标本名制作中心的精心修复,四件有着60多年历史的动物标本,今天上午回到上海市实验小学校园,并和当年的制作者、102岁的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林有禹重逢。“希望它们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通过视频,林老师“寄语”他的标本宝贝们。

上世纪50年代,为了让孩子亲手触摸神奇的自然,林有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大批标本,但是禁不住岁月变迁,“高龄”标本破损情况日趋严重。今年7月,经牵线搭桥,上海自然博物馆决定对四件标本进行无偿修复。

60多岁的动物标本修好了!102岁教师林有禹说,希望它们继续服务好学生-LMLPHP

豹猫和羊的耳朵“塌”了,标本师先用湿棉花塞在耳根部,再用湿纱布包住全耳,反复湿润数次将其软化,再用事先裁剪好的塑料片和夹子给耳部“拗造型”,数日后即可干燥固定。由于虫蛀,白额雁腹部部分毛根掉落,标本师将雁毛一根一根粘回,并用镊子将羽毛层层捋顺,还原鸟类羽毛原有的纹路。由于当时技术所限,猴子手掌脚掌虫蛀严重,标本师们“修旧如旧”,尽最大的努力还原猕猴原有的特征,并重新为猕猴脸部涂色。为了让孩子们用得安全,修复中使用的防霉剂、增亮剂、颜料等都采用了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毒害的环保材料。

“林老师的故事启发我们,将来应该如何做好自然教育,让更多孩子发自内心地亲近自然,感受科学的魅力。”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国瑛说。听着标本师讲述标本修复的奥秘,再跟着一起动手做一做蝴蝶标本,孩子们入了神。在上海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眼中,教学楼底楼这间摆满老模型、老标本的自然实验室,是最令人向往的科学乐园。五(2)班女孩邵依馨说,她喜欢这样可以触摸到大自然的课堂,最期待的是课堂上各种好玩的实验。昨天,老师就教他们用橙汁写隐形墨水,很神奇!

60多岁的动物标本修好了!102岁教师林有禹说,希望它们继续服务好学生-LMLPHP

图说:微缩农具模型

在自然教室内,除了动物标本,还有不少微缩农具模型、兵器模型等,都被装在A4纸大小的相框内,呈现出一个精巧的大千世界。校自然教研组组长张宇说,这也是当年林有禹为孩子们制作的。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侧重形象化思维,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老一辈教师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见一斑,后辈们有责任将这份师道精神传递下去。

张宇坦言,如今的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看一看,摸一摸,他们喜欢更生动的课堂。在传承的基础上,老师们还要有创新。就像邵依馨期待的那样,自然教研组已经形成了原创实验、自制教育的传统。三年级的一节自然课要探究流线型与非流线型物体在水中运动的规律,既定的方案是,在水池中从不同侧面拖拉矿泉水瓶,通过测力计显示阻力大小。但是,实验缺乏互动性,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张宇反复尝试,最终想出了一个好玩的新方案——给每个孩子发一块橡皮泥,一头捏成流线型,一头捏成非流线型,再将橡皮泥放入灌满水的玻璃管内,让它在垂直的管道中自由下滑,测量两次下滑的时间,就大功告成了!

在老师带动下,孩子们也喜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这是张宇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例如,研究不同物体表面摩擦力大小时,以往,老师会一字排开6个不同材质的小方块让学生滑动感受。后来,就有孩子提出,不如做一个立方体,贴上不同的贴面,多省事!很快,金点子就被老师采纳了。

“当年,林老师做有心人,把废旧的边角料收集起来,针对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想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教具,把这些自然科学展示出来。他指导学生自制观察设备,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天气情况,气象小组的预报能和上海市气象站的数据基本吻合。”青年教师张嘉程参加工作7年,去年来到实小,也第一次在纪录片里看到林老师的身影。在她心里,林老师精益求精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几代人。练好基本功,上好每一堂课,方能呵护好每一个孩子。

09-10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