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印近来在班公湖南岸和热钦山口地区对峙,两国国防部长4日在莫斯科会晤。这是最近几个月中印边境地区局势紧张以来两国军方的最高级别会晤。今天,两国外长也将见面。
近来,中印边境冲突以及中印关系备受关注。中印边境到底怎么了?两国关系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些问题,本报特请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震来做分析。
印度雄心受挫意图转嫁矛盾
问:中印为什么最近会在边境地区纠纷不断?
答:印度在这一地区不断采取挑衅行动,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印度根深蒂固的扩张思想。
自从独立之后,印度就以印度次大陆的主导国家自居,早年发动过针对中国的边境战争,与巴基斯坦爆发三次战争后将其肢解,吞并了主权国家锡金,并一度控制邻国尼泊尔和不丹,为其确立陆上“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印度遭受重大挫折,中印边境也因此保持了几十年和平。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在征服欲的主导下,印度开始在边境地区制造摩擦,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其次,是印度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雄心勃勃的莫迪上台后曾一度顺风顺水,要将印度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强国。但新冠疫情的到来令莫迪政府遭受严峻考验。
目前,印度确诊感染总人数超过400万,确诊病例数居全球第二,并创下全球日增病例数纪录。分析人士称,印度新冠病毒感染率近几周来呈指数级增长。病例增至100万,用时6个月;从100万至200万,用时3个星期;从200万到300万,只耗时16天。这样严重的疫情反映出政府的低效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低下。
不仅如此,受疫情影响,印度经济也陷入困境。据印度政府8月31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二季度(4月至6月)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大幅下滑23.9%。建筑业受到的打击最大,总增加值同比暴跌50.3%。
如此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冲击了莫迪政府的合法性,莫迪的改革成果几乎化为乌有。为转移矛盾和注意力,印度军方不惜在中印边境采取种种挑衅行动,试图将民众对政府的怨气转嫁至中国。
最后,是印度的投机思想。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1967年亚东炮战和1987年桑多洛河谷对峙,以及2017年洞朗对峙,都是由印度挑起,且都是趁中国之危进行的挑衅。1962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1967年是“文革”第二年;1987年中国正在西南边境反击越南侵略;2017年11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东亚之行,宣示“印太战略”成为美国新政府的亚太战略。而“印太战略”是一个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此次印度在班公湖南岸和热钦山口地区挑起争端,正值中国与美国在台海问题上进行博弈之时。在这种形势下,印度错误地认为中国此时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东南方向,无力对印度的挑衅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但印度政府显然是误判了。
单方面诚意不足以平息争端
问:两国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的会晤释放了怎样的信号?能否成为两国管控边界纠纷的转机?
答:此次两国防长和外长会晤,级别高且时间密集,显示了两国政府对于边境问题的重视。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表示,近期两国两军关系因边境问题受到严重影响,两国防长面对面就有关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十分重要。希望印方严格遵守双方达成的一系列协定协议,切实加强对一线部队管控,不越过当前实控线进行挑衅,不采取任何可能引发局势升温的举动,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印度国防部长辛格表示,应保持双方军事、外交等各层级对话渠道畅通,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历次挑衅都是因印度而起,且鼓动印度挑衅的因素一个也没有消除。甚至,印军7日非法越线进入中印边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并在行动中悍然对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然而印度国防部却在第二天的回应中,否认印军7日的越线行动,否认“使用任何进攻性手段,包括开枪”,反诬“中方违反协议,并采取了进攻性行动”,甚至威胁称印军也将“不惜代价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
图说:印度近年来在中印边境地区大力修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GJ图
从上述情况看,印度对边境地区紧张局势升级早有预谋,并在挑衅之后熟练地倒打一耙,显示出印度军方对和平解决边境争端缺乏诚意;与此同时,印度军方还发出威胁,很明显是在未来也缺乏和平解决争端的意图。而印度此前的增兵行动很难想像与如今的鸣枪事件无关。综上所述,人们对两国防长和外长会谈所能取得的成效最多只能非常谨慎的乐观,因为单方面的诚意不足以平息争端。
美国“大国棋局”中一枚棋子
问:跟随美国脚步封杀中国APP,炒作华为大裁员,最近又试图改变边境现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为美国盟友的印度?
答: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印太战略”,二是美印军售问题。
先说说“印太战略”。如前所述,2017年美国正式推行“印太战略”,其目标是要在该地区采取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手段,遏制中国崛起,削弱中国影响力,以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从根本上来说,美国的“印太战略”与“亚太再平衡”一脉相承,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升级,企图在更大范围内遏制和堵截中国发展的势头。学者王鼎杰据此认为,从2007到2017年,历经10年“印太战略”概念的广泛传播,标志着大国棋局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如果说“亚太”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经济合作,那么“印太”正逐渐成为将中国排斥在外的地缘政治对抗。而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装备并加强双边军事合作因此成为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的重要步骤。
印度是俄罗斯传统的军火市场,美国则通过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向印度大肆倾销军火,在获得巨额军火利润的同时,挤压俄罗斯的军火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通过军火销售强化了对俄罗斯的遏制——断其财源。
对于印度而言,这桩买卖是稳赚不赔的。
首先,通过美印军事合作可以提高印度对俄罗斯的要价。作为俄罗斯传统的军火客户,印度可谓“吃尽苦头”:俄系军火售后服务不佳已经是众所周知,而双方在合作中俄方随意提价更是让经济并不宽裕的印度苦不堪言,最典型的就是“戈尔什科夫”号航母项目。
其次,可以增加对抗中国的“本钱”。印度一直把中国当成对手,可是这个对手实在不好对付:中国是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洲际型大国,工业总产值自2010年以来就位居全球第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并且在高能激光、人工智能、船舶建造、通信等传统和新兴领域拥有强大的科研和制造能力。这样一个工业大国是印度这个农业国家在军工领域无法对抗的。因此,印度自认为通过进口美国军火可以有效增加“对付”中国的“本钱”——当然,美国更乐于看到这一点。
此外,与美国的军售贸易也有助于印度的海上扩张。印度一直想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而美国的海军装备,尤其是P-8I大型反潜侦察机之类的高精尖装备无疑有助于印度实现这个梦想。
美国不会容忍印度发展壮大
问:中印关系将往何处去?
答: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印关系是不是注定无法改善?恰恰相反。
中印有改善关系的地缘条件——地理是凝固的战略,更是凝固的历史。中印两国在数千年的交往中和平共处是常态,冲突与摩擦是极个别的,这绝非偶然。
著名学者张文木认为,从海权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海区中心。印度洋是世界级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它西连曼德海峡东口,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好望角,这些都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位于印度洋北岸、被称为“亚洲命运的旋转门”的阿富汗,一向是海陆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汇合的地点之一”。
然而,印度洋的主导者只能有一个,美国绝不可能放任印度增强对印度洋的主导能力,未来美印围绕这一地区的海权有可能会发生争执。
张文木还进一步指出,到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波斯湾和非洲丰富的战略资源使印度洋在诸大洋中的地位上升为世界资源政治的中心,这一特殊的因素又使拥有丰富的海陆要道的印度洋随之升级为大国必须控制的世界海权的中心。也就是说,控制了印度洋,也就控制了世界的主要资源;控制了世界主要资源,也就控制了世界政治。但是,控制印度洋也就意味着要控制印度。由此可见,未来美印联手对付中国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
不仅如此,如果中国在美国的攻势中落下风,印度将会因此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美国断然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具有控制世界海权体系核心地带印度洋潜力的国家发展壮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印之间存在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结果。双方合作会形成双方东西相互间战略呼应之势,冲突则会造成双方力量的相互内耗和牵制。
然而,印度决策层却对此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印度在通往大国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也许这个学习的过程会非常痛苦,然而正如人的成长一样,承受痛苦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战略方面是否成熟。在这一方面,印度欠的课着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