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师带徒”形式进行古籍修复-LMLPHP

图说:“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迎来了首批获得证书的学员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今天是第36个教师节,“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中心—复旦大学传习所”迎来了首批获得证书的学员。此次结业的第一期学员喻融有些激动,“在复旦大学传习所五年多的学习中,有幸跟随国内顶尖古籍修复大师赵嘉福先生和童芷珍先生,系统学习古籍修复、石刻传拓、拓片装裱,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练技艺,将所学与图书馆日常工作、专业硕士辅助培养相结合,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工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是复旦大学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复旦大学传习所成立五年以来,聘请了古籍修复、木版水印、书画装潢、鸟虫篆刻等各方面导师,以“师带徒”形式进行古籍修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也是文物大国,然而眼下,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告急。据今天举办的古籍修复人才研讨会透露,几乎全国所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古籍、书画修复工作都面临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问题。

有调查显示,全国有五成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坏,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有可能造成每年数以亿元计的损失。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是造成损失的一大原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曾发出感慨,中国的博物馆正以每天一家的数量快速增长,但涉及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却远远跟不上。

复旦大学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师带徒”形式进行古籍修复-LMLPHP

图说:复旦大学探索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每年培养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高校毕业生约为6000至8000人,而最终进入博物馆及文物考古一线的仅2000余人。中国现有专业博物馆4500多座,一座博物馆每年招收的专业大学生竟然不到半个。而且,这半个学生,还不一定是专业人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古籍保护工作离不开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复旦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号召,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在学历教育、学科建设上的优势,把古籍保护与修复方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和传习所的“师带徒”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稳健而有序地扩大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规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次传习所新聘上海博物馆退休的书画修复装裱师沈亚洲先生、沈维祝先生和鸟虫篆刻师徐谷甫先生三位导师,有力加强了传习所的力量,亦为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得到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的纸质文物修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09-10 19:01